幻想的开始与终结
2013-04-29杨颖淑
摘 要: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短篇小说被国内外评论家公认为集小说的一流写作技巧为大成,多年来一直被评论家们津津乐道。其中著名短篇《三万元的遗产》通过一场一夜暴富的发财梦展现了美国“镀金时代”经济的缩影。不仅如此,故事中对人性中虚伪、贪婪的无情揭露更是犀利而富有内涵。
关键词:欲望 镜像阶段 象征秩序
引 言
美国文学大家以及现实主义大师马克·吐温以其生动的笔触和高超的幽默讽刺技巧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不朽的名篇。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病,撕破了长久以来覆盖于上的伪装。其短篇小说,可谓集幽默讽刺写实于大成,凝结了其一生的生活哲学以及写作技巧。生动幽默的故事,仿佛一剂包了糖衣的醒世良药。初尝可口,久品苦口。人性的弱点,资本主义社会贪婪、物欲横流的现状无一例外成为其作品中被揭露以及讽刺的对象,这也是其作品在当下社会仍然具有启迪意义的原因。《三万元的遗产》讲述了一对西部边远小镇夫妇与一份并不存在的三万元遗产的故事。通过偏远地区一户小人家看似夸张离奇的故事,马克·吐温浓缩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生动地展现了美国民众对金钱追求的狂热。当人性中的贪婪不断把信念与理想吞噬时,人性只能面临瓦解的局面,取而代之,被外在虚无的物质以及金钱所操控。
一、从梦想到幻想
梦想包含着目标与信念,它使得无数人为之奋斗拼搏。植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美国梦”就代表着世世代代美国人渴望在这片国度实现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好愿望。美国人曾相信只要诚实努力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目标。然而,梦想如同一只翱翔的风筝,假如飞得太远那就变成了无法控制的幻想,可怕的是牵风筝的人也会随之被带离现实的土地,抛弃信念,抛弃理想,愿为那看不见的“梦想”而粉身碎骨。故事的开始,主角福斯脱夫妇一如那些传统故事里勤劳勇敢的美国人,居住在西部边远的市镇,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头脑,逐渐积累起了一些财富。故事的背景,西部湖滨镇,是个典型的美国边远小镇。与大城市相比,小镇上保留着教堂。不仅如此,“湖滨镇的人是没有等级观念的(马克·吐温:202)”。如此一个“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马克·吐温:202)的小镇,以及如此一对快活,能干的夫妇,简直就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然而,作者却开篇给了读者提了一个醒:“反正人们都不承认有这种观念”(马克·吐温:202)。暗含着等级观念不是不存在而只是不被人们承认罢了。紧接着,一份从天而降的巨额遗产彻底打破了夫妻俩的平静生活。一位据说活不久的远方亲戚给夫妻俩留下了一笔三万元遗产。可获得这份遗产必须遵循一个条件:不能在口头或是书信上表现出关心这笔遗产,不能打听其是否死亡的消息,更不能参加葬礼。这个读者看来显而易见的骗局轻松地迷惑了这对夫妇。古怪老头一生受尽源于金钱的懊恼,布下这个局,让金钱“继续干那害人的勾当”(马克·吐温:203)。然而在从天而降的巨款的冲击下,夫妻二人哪里还有心思考虑这个条件的内涵,在得到这个消息的当天一改往日的认真,开始想入非非。一笔突如其来的巨款意味着一夜暴富。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由农业型经济结构迅速转变成为工业型结构。内战的爆发虽然使得工业化进程暂停,然而却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从1880年至1920年之间,美国已领军世界制造业。经济的繁荣,结构的改革使得许多人一夜暴富。在这个美国历史中特有的“黄金年代”期间,许多出身卑微的人依仗时代的变迁,一夜之间得到了这笔“三万元得遗产”。“美国梦”的奇迹似乎就在每一个爆发者的身上实现了。夫妇俩的神奇遭遇正寓意了当时许多美国家庭的现实经历。
二、从幻想到狂想
《三万元得遗产》虽然发生在西部小镇,却浓缩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向。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初期,美国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社会经济表面上看似繁荣,实则投机腐败成风。马克·吐温形象地将其称之为“镀金时代”。社会繁荣夺目的闪光之下实则是丑陋不堪的社会现实。股票,一种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变革孕育而生的新兴经济形势,成为了投机者发财的主要来源。故事中的丈夫靠自己的劳动赚取了高薪:每年八百元。这笔数目看似不多,却在有着经济头脑和理财意识的妻子那里逐渐扩大。一开始,妻子靠逐年存款,以及地皮涨价积累财富,这样的方法虽慢却稳妥。可是,在得知自己即将继承一笔巨大财富之后,妻子毅然决定把这笔还没有到手的钱投向股票市场。为此,她立刻订阅了《芝加哥日报》和《华尔街指南报》。在幻想的股票交易中,妻子爱勒克有步骤有策略地买入抛出,在战战兢兢地把遗产前后投入后,幻想中的投资顺利地带着回报回归。三万元迅速变为十万元。自此之后,“发了财的真实感渐渐在他们的心灵上生了根”(马克·吐温:216—217)。夫妇俩不断投身股票市场,幻想中的钱财飞快增长着。五百万到一千万,一千万到三千万最终涨到了惊人的二十四亿。妻子代表的是渴望暴富的投机主义者,与此相对,丈夫塞利代表的是典型的消费社会观。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物质产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正如西方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波德里亚:1)。消费型社会中,人们疯狂地追逐物质,以此来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得到妻子的许可后,塞利用想象中的钱预购各种享乐用品。他期待的不是用钱生出更多的钱,而是尽可能把钱用于消费与享乐。随着幻想中的投资一次次收回了可观的回报,塞利消费的欲望也更加浓烈。他在幻想中组织了亿万富豪扑克俱乐部,成天与那些只有财富没有道德的人厮混,“过着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生活”(马克·吐温:224)。通过两个看似荒诞的小人物的幻想,马克·吐温把美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投机以消费享乐主义刻画的入木三分。夫妇俩在拥有可观的二十四亿财产之后,妻子仍然决定“赌到底”(马克·吐温:228)。可是这一次市场却遭遇了“空前的崩溃”(马克·吐温:228)。“华尔街彻底垮台……亿万富翁忽然就得在包华利街上讨饭吃”(马克·吐温:228)。作者仿佛洞察到了资本主义投机式经济的必然瓦解以及投机者无法满足的贪婪,这一次失败就像是对几十年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一次预言。
三、在狂想中暴露的丑恶人性
幻想的财富梦必将破灭,然而最可怕的却是这过程中被暴露了的人性的丑恶面。从故事开篇可以得知小镇居民信奉宗教,夫妇俩也不例外。可他们的信仰实则是虚伪,三万元遗产立刻剥离了这层面具。当没有在报纸上发现老人的讣告时,塞利脱口而出“这个老不死的家伙,我恨不得……”(马克·吐温:210)。爱勒克则“以虔诚的态度装出百分之二的愉快神气”(马克·吐温:210)。在金钱面前,丈夫塞利的不假思索完整暴露了他的假仁假义。在他认为,信教是“买卖人的信教”如同卖包金的假货,不算欺骗,只是“照生意经行事,这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天经地义的老习惯”。妻子看似虔诚,那“不得不做出的照例表示”却更显其虚伪。内心中,她渴望通过宗教获得头衔。幻想中,她不断改入教派。主教派、高教派以及罗马教会代表着头衔、排场、地位。她内心中深埋着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暴露。作者深刻地感慨道:“信念对于防止浮华和堕落的虚荣和败德,固然是一种伟大而高尚的力量,贫穷却有它六倍大的功效”(马克·吐温:220)。财富的多少就意味着地位的高低。这也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根深蒂固的对物质以及金钱的崇拜。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最博学的人”,他的《自传》在美国可谓是一本被推崇备至、家喻户晓,且影响力旷日持久的书。通过记录从卑微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如同评论家认为,“富兰克林在书中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人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才有可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杜永新:71)在书中,他通过本人的生活事例证明着金钱在获得自由以及社会地位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却忽视了精神的建设以及道德的追求。幻想中靠投机积累的财富愈增加,夫妇俩就随之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女儿的结婚对象由一开始的“能人”到“富人”到“贵族”最后甚至只有“王族”才配得上这段联姻。艾勒克甚至想到“我们的外孙子可以登宝座了”(马克·吐温:227)。“美国梦”中的平等,自由又回到了往日欧洲宗主国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公爵”与“国王”。夫妻俩本就爱好传奇小说,渴望着“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和阴森的而古老的堡邸里那种热闹而豪华的气氛中,与国王和王子以及身份很高的贵族男女相亲近”(马克·吐温:203)。在遥远的“自由之土”美国的西部小镇,在标榜着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是在最普通的小人物心里,仍然渴望着有朝一日通过投机获得大笔财富进而跻身高贵的阶层。夫妻俩只被自己的狂想中绚丽无比的未来所吸引而完全忽视了自己身处的现实。在浮华的梦境中渡过的五年间,人性中的贪婪、虚伪暴露无遗。美梦终有终结的一天。当《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带来真相之后,夫妻俩彻底被现实击垮。这与同样关于美国梦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遥相呼应。即便在盖茨比获得了真正的财富与地位之后,梦的终端仍然是幻灭,更何况夫妻俩这场梦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落空。
纵观马克·吐温以往的短篇小说,他以其辛辣的笔锋与独具匠心的构思洞悉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窥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其晚年的作品更加辛辣以及一针见血,甚至透出一股悲观。正如评论家所言:“在马克·吐温人生的后期,他虽然终于窥破了资本主义的部分表象,但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原,没有出路,所以他对人类的存在价值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他内心的愤懑、控诉和谴责变成了绝望”(何昌邑:157)。即便如此,创作于1904年的《三万元的遗产》作者仍通过男主人公丈夫塞利之口告诫世人“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它对我们毫无用处,疯狂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可是我们为了这种意外横财,却抛弃了甜蜜而单纯的幸福生活——让别人以我们为戒吧”(马克·吐温:231)。在揭露丑恶的同时,马克·吐温也仍不忘给世人以提醒。操控世人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性中的贪婪的欲望。金钱带来的欢乐只不过如梦一场。
结 语
当信念被遗忘,道德被丢弃,世人留下的只有追求金钱的空洞灵魂。《三万元的遗产》通过一场巧妙构思的疯狂梦境展示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脆弱。在讽刺了美国经济、政治、宗教中丑恶的同时,马克·吐温仍然把主要目光集中于人性。透过幽默简洁的笔风,独具一格情节构思,马克·吐温的作品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及内涵。这也是他的作品至今仍闪耀着无限光辉与生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杜永新.美国梦的幻灭:盖茨比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解读[J]外语教学,2002,23(6):70-75.
[2] 何昌邑,区林.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154-157.
[3]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M].董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4]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作 者:杨颖淑,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