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新编原型浅析

2013-04-29陈若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伯夷采薇骷髅

《故事新编》中的故事都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化及历史故事,展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本文就部分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做简要比较,或许从中可以找出鲁迅先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事迹可见于《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的开篇之作,司马迁在书中歌颂了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将他二人描述成相互让位的贤明公子,并作为有善行却惨遭横祸的典型大力颂扬。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虽保持了古书中二人的原貌,行文中挖苦讽刺之情却也显而易见,并借阿金姐之口对其进行了尖刻的奚落,点明其“不食周粟”行为的虚伪。这一系列文字,无疑表达了鲁迅对所谓“忠臣烈士”的讽刺,也是符合当时“反对旧道德”的风气的。

《奔月》的故事可见于《淮南子》,此书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有关羿射日、封豨长蛇的故事也屡见于诸子论著。《奔月》中的羿不再是篡了夏君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君王,而是天天为生计奔波、满足不了嫦娥基本需求的小男人形象,而当嫦娥飞升而去之时,他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展示出了廉颇老矣般的落寞罢了。鲁迅塑造如此形象,也许与他写作《彷徨》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表现新文化运动低潮时期自己内心的困顿,将自己寄托在这位古代伟大的帝王身上,同时颠覆性地对羿进行“恶搞”,借以否定旧道德旧文化。

《出关》中的老子从文章伊始到结尾,始终好像是“一块木头”,这种艺术形象的设定无疑是受了《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表现出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思想影响,文中对老子的描写也充斥着讽刺与嘲弄。我个人认为这部写于鲁迅晚年的作品倾注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老子为关尹喜所做的经书,其实便象征了鲁迅自己的作品,整部作品的语调近乎自嘲。可以说,小说中老子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鲁迅自己。

《起死》的故事除了在《庄子》一书中有收录外,在我国北方民间也广为流传。在有关庄周起死的故事中,大部分的主角都是那个起死回生而不知足的骷髅。文中的骷髅得寸进尺,胡搅蛮缠,难免落得被抓去的下场。

鲁迅对儒、道学派代表人的评价都不算太高,这应该是为了迎合当时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需要而为之的,而《非攻》中对墨子的评价则较高,这应当是为了弘扬其爱国思想,为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注入强心剂;《采薇》中对伯夷、叔齐逃避行为的批判也是出于此目的的。可以说,《故事新编》中主角的设置都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目的的。■

作 者:陈若云,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2011级汉语言1班学生。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伯夷采薇骷髅
《骷髅格》曲学思想考论
智闯骷髅岛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骷髅行乞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妖藤
会移步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