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谁作主?
2013-04-29暗地妖娆
暗地妖娆
每一代电影人都在大银幕上以不同的故事和相同的爱恨悲喜纪念自己的青春,或裙角飞扬,或鲜血淋漓。只因“青春”二字是所有成年人都绕不过去的坎,甘苦与荣辱都尽在其中,经历之后才真正长大。
所以人们对青春电影总是难以抗拒,它能赚得眼球,因为能切中每个人年少轻狂时的症结,赢得绝大多数的共鸣;它能捧红偶像,因为总有一些才华与美貌并重的青年演员在电影里被打造成了男神女神;它能引发热潮,因为一个片名或电影里的某个经典桥段都会被年轻人争相模仿,成为流行。青春电影以始终顽强的生命力,总能口碑票房双丰收,挽救台湾电影市场的《海角七号》便是证明,而如今内地电影圈刮起的“青春风”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来袭,无论票房大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是蓄势待发的《小时代》,都让青春电影永远持续下去。
一,50,60后的红色岁月
姜文用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我们见识到了生在红旗下的50后与60后们是如何在这个物资贫困的年代给予自己丰实人生的,那是个在教育上受到严格管制,却让“青春梦里人”们不停探索未知世界的特殊时期;年轻人个个都像片中的男主角马小军,机灵、困惑、性意识被压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身上具备红卫兵随时批判别人的意识,但又保留着对爱情的幻想。王小帅执导的《我11》则将镜头对准性启蒙时期的11岁少年,他刚刚躲过一场文化浩劫,无法理解身边大人们的余悸,因此该闯的祸还是会闯,该表达的不满仍在表达,片中浓厚的时代特征让“怀旧”变得激情而跌宕。
2010年公映的《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对那个年代的人付出青春的一次梦幻总结,所以片中一切都向着“纯洁”迈进,在年轻人交往还要以“家庭成份”为条件的时期,一对心如嫩芽的痴情男女在若即若离中相守到死,这就是极具红色意味的“忠诚”,也是50后与60后独有的简单通透的爱情观。同理可证,《我的父亲母亲》里父亲与母亲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戏码亦是浸淫着尘土里开出小花的美好。与现代人用苹果机建立起封闭世界的情况不同,红色年代仍是以知青下放、干农活、样板戏为主要生活印迹的年代,戴思杰执导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便是将那时的青春芳华拍出了浪漫与惆怅,通过阅读禁书的方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实精神世界,即便形式上很老套,但这种丰富自我的行为至今都未被磨灭。于是,红艳艳的青春电影永远不会被如今已成为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的人们抛弃。
二,70后的矛盾影像
2013年公映的电影中,“青春怀旧”成了最热门的主题,陈可辛让三个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在校园里谱就了梦想,承受挫折与耻辱,尽管《中国合伙人》是打着“创业”牌子的励志电影,但大篇幅落在泡妞、练英语、集会沟通梦想的情节上,以至于后边在时代巨轮的推进碾压中挣扎奋进,这种“时势造英雄”的杰作,赋予这个浮躁且压力巨大的社会新鲜人无限正能量。同样讲述70年代人青春时代的,还有赵薇的电影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中国合伙人》相反,它是完全站在女性角度来回溯青春逝去的过程,这其中无论心态、理想,还是爱情的“质变”都教人唏嘘不矣。
磨损的课桌、固定的早操、《灌篮高手》漫画、高考压力、严苛而沉重的父母、目睹或经历下海风潮,70年代人以“苦中作乐”的形式度过青春岁月,70年代生人的台湾青年九把刀以半自传形式执导了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痴爱且耍宝的形式让高考变成一场为爱而爱的竞争赛,感动了整整一代人。这就是镀上“青春”光环之后的电影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尽管这样的青春片难免“糖水”,但同样表现70后青春的《岁月无声》却将视角投放到“小镇青年”的范畴之中,讲述花样青春年华及之后二十多年间带给70后们的苦与乐。因是介于新旧时代交替的灰色地带上,才能令70后们的青春故事尤其百感交集。
三,80后的叛逆热血
第一次用微信,第一次受网络侵袭,第一次为林书豪喝彩,第一次在还未毕业时就知道“房奴”的全部定义……80后就以如此复杂的心态投入了自己的全部青春。所以叛逆与热血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电影也跟着充满乖张个性。根据何大草原著小说《刀子和刀子》改编的青春残酷电影《十三棵泡桐》便是其中代表,它以尖锐的镜语,压抑黑暗的故事格调,为青春岁月里的愤怒找出了发泄口。与之同类的青春电影中,岩井俊二对80后们青春岁月里的困顿与残忍刻画得更为彻底,2001年公映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便以“网上聊天”的桥段勾勒人与人之间最深重的隔膜,援交、轮暴、杀戮、校园欺凌,每个元素都是带血的,亦正是时代开放留下的“后遗症”。
事实上,相形上世纪80年代炮制的对现实问题蜻蜓点水的《十六岁的花季》等青春影视剧,如今表现80后青春的“叛逆”主题是多数电影创作者最乐意触碰的,连日本CULT片名导三池崇史都拍出了《热血高校》系列以巩固自己的票房地位,这个用拳头“伺候”观众的作品中,完全以不良少年为主角,将叛逆解析出了正能量;与时俱进的香港导演刘国昌早在1988年便拍出了题材极度现实的青春电影《童党》,反映当时缺少家庭关爱的叛逆少年在社会上夹缝求生的过程。因为价值观的转变,80后们在电影中表现得犹为耍酷,同时仍保持着应有的纯真,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纯爱电影《假如爱有天意》里两代人的初恋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80后们的青春背负了太多沉重枷锁,于是诞生了《九降风》那样悲伤如雨落下的青春片,也有《逆光飞翔》之类温情励志的治愈小调。生于文化交流最繁荣,观念对碰最激烈的年代,青春注定不会平淡。
四,90后的颓废希望
尽管90后一直受到非议,被冠以“脑残”、“缺少正常审美”、“非主流”等带有贬义的定位,但这代人终究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成社会的中流砥柱。所以刻画他们当下人生的青春电影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其中既有张洋执导的《我们都是坏孩子》便是为90后呐喊的力作,这里头的青春少男少女已经不穿运动服了,他们也有白衬衫当校衣;抽烟与泡夜店是电影中时常展示的场景,表达了一种无畏兼颓废的生活态度。管晓杰的微电影系列《青春期》,亦是将问题少女摆上桌面,切割90后内里的忧伤症结。
但是,这样“出格”的90后青春电影仍算少数,因受日韩台三地偶像剧的影响,多数表现当下的青春电影都拍得轻舞飞扬,比如泰国偶像片《初恋那件小事》便是将“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化作美好的校园恋曲,擒获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相形70后与80后的复杂矛盾,似乎90后更关注自我,尽量靠近人生中甜美的那一面,这就是为什么《爱很大》之类无忧无虑的爱情集锦式青春会能大行其道的原因。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国外的90后们却在演绎另一种张扬,比如因《哈利·波特》一炮成名的英伦美少女艾玛·沃特森便脱下清纯外衣,在《壁花少年》里演绎过早发生性行为的个性女孩,而这些颠覆性的青春电影几乎已成为好莱坞90后青春片的“主旋律”。当2013年度的奥斯卡影后奖颁给了90后的女孩詹妮弗·劳伦斯,当90后美少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青春奇幻大片《暮色》系列袭卷北美票房时,国内专为90后而拍的青春电影,还停留在“及时行乐”的阶段,急需突破。
尾声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类似的青春感悟与不同的年少生活,所以作为影像记录者的创作者拍出了形色各异的青春电影,那几乎是所有人都可能一生追随的主题。因此无论好莱坞还是亚洲市场,青春片至今都层出不穷,因为单凭一把年少的烈焰就能点燃故事气质,塑造出最有魅力的电影角色。
所以在有生之年,每个人都愿意将青春缅怀到底,通过坐在影院内观赏胶片作品致已经逝去的美丽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