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PO HIFI的两大理由
2013-04-29黄健
黄健
虽然第一块声卡是1984年推出的,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块声卡应该算1992年推出的创新Sound Blaster 16,因为这个声卡是第一个处理回放16bit/44,1k的声卡,理论指标和CD等同,而此时CD已经面世10年了。再看看MD,虽然也是1992年面世,但SONY发明它的初衷就是按Hi Fi设计的,而1992年的声卡,仅仅是为了能回放16bit/44,1k的音频而已,各方面并没有为Hi-Fi听音考虑。真正开始有发烧友认可声卡音质,开始讨论声卡用于Hi-Fi并形成一定的用户群,已经是90年代末了。所以就数字音频Hi-Fi领域来说,PC HIFI绝对算得上是晚辈。
21世纪以后,用PC(或者MAC,但由于目前主流电脑是以WINDOWS系统为主的PC系统,以下提到的PC均指代所有安装WINDOWS或MAC系统的电脑)做音乐欣赏用途的越来越多,与传统数字音频载体谁更Hi-Fi的争论开始凸显,至今仍有一些音响老烧对PC HIFI呲之以鼻,认为“PC+声卡”的播放系统离Hi-Fi还很远。尤其是PC HIFI与CD之争,各大音响论坛一直都有争论,两派唇枪舌战数年,看上去各自都有道理,至今依然没有能盖棺定论。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对“Hi-Fi”一词理解的分歧,不同的人对“Hi-Fi”的理解不同,自然就对哪个更“Hi-Fi”有不同的观点。本人认为,就现阶段而言,CD还是PC都完全达到了Hi-Fi的条件,但对我而言,PC HIFI才是真“Hi-Fi”。
理由一
“Hi-Fi”原意就是“高保真”,讲的是“音频录音及放音系统或设备具有如实反映声音信号本来面貌的能力,以及设备对声音信号进行特定修饰、加工处理和声场再现时声像位置及其移动的逼真程度。”所以,“Hi-Fi”首先是个技术问题,我们听音响,不是要听从音箱里出来的声音效果是不是和真实的声源直达耳朵的效果相同,而是这套音响还原我们所播放的信号源的能力怎么样。而这个误区很多所谓的老烧仍然没有走出。这么说吧,我闭着眼睛,就是拿世界最顶级的音响系统播放蔡琴的歌,一会再让蔡琴真人在我面前唱,如此AB切换,我绝对可以100%辨认出任意时刻是在用音响播放还是真人在唱。就靠那两个纸盆,想完全还原出自然世界中成千上万种声源的直达耳朵的效果是绝对不可能的,更别说音乐信号在录音混音阶段已经被大量修饰处理过。因此,我们的音响系统,起点仍然就是唱片里的信号。而评价还原信号能力的常用指标就是频响、动态、噪音、失真、换转速率等等,所以“Hi-Fi”的基础就是整个音响系统的性能指标。
纵观以CD为代表的传统Hi-Fi领域的发展,因为满足入耳的基本指标太容易实现,单纯靠参数指标为卖点早已经没有什么商业竞争价值,多样化地改变不同的音色风格,适应不同的发烧友的口味,才会有市场,因此才会出现不同国家不同品牌的Hi-Fi器材出现了所谓的“欧洲声”、“美国声”的说法,而DIY领域也热衷于通过使用不同的电容、电阻甚至线材得出不同的音色。当然,在保证一定指标的前提下,通过修饰、加工改变音响的音色,也属于Hi-Fi的范畴,但距离Hi-Fi的原意却越来越大了,我们听音响,如果要追求真正的“Hi-Fi”,应该是想办法听到这个唱片在最后混音成品时录音棚里监听到的一模一样的效果,虽然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做到这点,但却是可以努力去接近的,而接近的前提是设备的失真、音染小,忠实地展现音源里的原貌。而PC HIFI中常使用的专业声卡,本身就是为音乐制作和监听设计的,虽然不同品牌的声卡本身仍然有轻微音色上的差异,但其设计宗旨都是以低失真、高度还原为目的的,在某个特定成本下,通过测试仪器尽可能把性能指标调整到最高。什么设备一扯上“监听”两个字,好像就和传统Hi-Fi发烧友距离很远,比如著名的YAMAHA NS-10M监听音箱,很多发烧友接受不了这样的直白过于干净的声音,但这是个人喜好问题。好比一根生黄瓜,你直接吃也不错,粘糖吃也好吃,看个人口味不同,但显然是直接吃才能吃到黄瓜原本的味道,才更“保真”。
理由二
我们都知道,CD是1982年发明出来的,到现在还是最主流的数字音源之一。但是,80年代及以前的音乐制作领域,仍然是模拟录音混音为主,最后作品存储在开盘机上,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信号,刻成GD唱片。这个时期,CD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就是信噪比。早期的GD唱片,如果是模拟信号转录的,大多开声就先听到比较明显的“沙沙”声。进入90年代后,多轨数字录音机开始使用,配合调音台已经可以做出高性能的音乐了,这时候可以说混音处理过程是全数字式的,整体音乐制作的性能大大提高。不过既然一说到全数字处理,今天的人想到更多的是CPU,只要是数字信号的处理,CPU几乎无所不能。只不过当时CPU的性能太低,无法和专业的多轨数字录音机和数字调音台的DSP处理器相比,加上90年代初声卡的音质也上不了专业台面,所以PC还不能成为音乐制作的主体。但到了90年代后期,形式完全转变了,由于多通道、高性能的声卡面世,多轨数字录音机和数字调音台几乎无立足之地,笨重的模拟音频制作系统也被淘汰了,以PC为核心的数字音频工作站迅速发展,现在,多轨数字录音机只能在二手市场里偶尔找到,调音台除了一些顶级品牌仍然被留在录音棚工作外,中低档的调音台基本是被录音棚拿来充面子的工具罢了。
对于PC音频工作站来说,自PRO TOOLS HD诞生开始,更是树立了数字音频工作站的业界标准,换个说法就是顶级数字音频工作站。这些工作站的核心都是建立在电脑的基础上的,可以在WINDOWS和MAC下运行,只要在PCI或PCIE插槽插入一块到数块不等的DSP卡,外接配套的ADDA,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核心了。现在可以说99%的唱片都是基于PC为核心的音频系统制作的,这样的系统做出来的CD唱片,显然是制作它的PC系统上播放效果是最好的。而且要知道,目前唱片制作主流都是24bit/48k、96k甚至192k采样率为标准的,但最后为了压片成GD碟,被迫转换成16bit/44,1k的WAV格式,音质大大受损,但很多发烧友拿着手上的CD唱片,完全不知道它是怎么得来的,却片面的认定PC HIFI无法超越CD播放系统。事实完全相反,在配备顶级硬件的PC为核心的音频系统,播放原始母带,其音质远超任何CD为核心的音响系统。总之一句话,它来源于什么设备,就让什么设备去还原它才是最合适的。既然现在的数字唱片都来源于PC,很显然,PC具备比CD机更能准确的还原CD唱片上的信号的潜在能力。
结论:同样是Hi-Fi,客观上PC HIFI有比传统Hi-Fi更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没有争论的意义,因为主观听感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同一套设备,不同的人感受可能完全相反,“好听”还是“不好听”完全是个人感受,不能强求别人接受。只能说,如果你乐意听到更接近唱片里原本的东西,也可以接受这样的音色特点,或者想听听母带级别的音源,PC HIFI是不二的选择。当然,PC HIFI也不是万能的,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下一篇将会谈谈PC HIFI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