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阅读”教学方式初探

2013-04-29胡生友

语文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本专题习性文章

胡生友

常见的语文教学大概都遵循着“阅读-写作”的模式,也就是老师先教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不知过了多少天,老师想起来后再布置一篇与阅读基本无关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阅读与写作“两张皮”的现象,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这也是语文教学至今仍然低效、挣扎于“少慢差费”泥潭的主要原因之一。

假如我们把“阅读-写作”的学习顺序颠倒一下,变成“写作-阅读”的学习顺序,从写作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改变师生教与学的习性,以生为本,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真正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教师顽固的教学习性亟须改变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不可谓不轰轰烈烈,它悄然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观念,许多教师都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性,但这种改变却是以蜗牛般的速度行进着。假如你深入课堂,假如你参加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你会感觉“似曾相识”,甚至是“涛声依旧”,其中不乏“新瓶装旧酒”。“旧课程中某些有悖于新课程实施的意识经验,并不因为旧课程的终结而终结,其巨大的生成性不断通过新课程的实施而投射出来,影响、阻碍甚至破坏着新课程所代表的秩序建设和价值建构。这种影响常常是通过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的形式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渗透到语文教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的各个环节,影响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习性之一:教师主唱独角戏。课文只有讲多、讲透,学生才能理解掌握,这样的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积淀着教学习性。课堂上即使有装模作样的讨论合作环节,也是在教师的“算计”之中,学生永远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习性之二:追求表面热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老师们为了赶时髦,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上的启发,采用“满堂问”的方式,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课堂上的虚假繁荣。一堂课下来,学生毫无所得。

习性之三:囿于教材。教师将课文中所涉及的字词形义、层次段意、语法修辞、思想感情等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讲究面面俱到,无一疏漏。这些老师死抱教材、死守教参,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会将学生教傻。

促使语文教师改变教学习性,除了要唤起意识觉醒、改变思想,还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坚持在实践中改变的原则,积极用实践的智慧来应答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尝试着改变旧有教与学的习性。只有教师的习性改变了,学生才能跟着改变,毕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

二、“写作-阅读”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有效学习心理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教学和学习应该结合起来,他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相应地,他也把教学分为八个阶段,激发动机-告诉学生目标-引起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学习保持-促进学习迁移-提供反馈。加涅的这种阶段理论对中学“写作-阅读”的“以写促读”学习方式具有极好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教材的某一专题前,预先告知学生学完专题后要写一篇什么样的作文,这就会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学习必须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注意接受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整个刺激作用的基本元素。在获得、保持阶段,学生把新的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材料经过一种转换作用,转化为容易贮存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记忆里;又将获得的知识与已知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普遍适用的内容,应用于即将要完成的作文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作文。在高质量地完成作文的同时,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国外,有一种观点是“通过写作而学习”;在威廉姆(William K.Zinsser)的Writing to Learn一书中,揭示了写作作为学术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魅力,阐述了“写作作为学习的开始……”的观点。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阅读一写作”的学习顺序的弊病,那就是只重视知识,老师带领学生一课一课地获取一些零散的或称之为“碎砖片瓦”的知识。当然,一味死记硬背,虽然学的知识可能很多,但还是死的,能力并没得到相应地提高。就犹如赵括,虽然腹有万千种“兵法”,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我们对语文知识既不应该也不可以回避。所以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要不要知识,而是需要什么知识的问题。”而“写作-阅读”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知识技能”“能力”“习惯方法”“情意与价值观念”四要素。从阅读角度讲,“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必然是有效的。

学生要写好某一类或某一篇文章,必然要获取这类文章的文章常识、语言特点等知识要素。而这种获取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实用的而非花样的。由此可见,“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较为智慧的学习,说得直白点,它可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把学生原本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

掌握方法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和文本(学习内容)之间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能力总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成熟和发展的。所以,所谓语文能力,指把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能够分析和处理语文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写作-阅读”这种学习方式重在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写作-阅读”教学方式符合文章生成的创作规律

朱光潜先生曾说:“大约文艺创作的起念不外两种,一种是本来无意要为文,适逢心中偶然有所感触,一种情境或思致,觉得值得写一写,于是就援笔把它写下来。另一种是预定题目,立意要做一篇文章,于是抱着那题目想,想成熟了然后把它写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文章的写作大抵也分为: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两类。就高中生写作而言,能够主动写作的学生几乎没有,即使有写作兴致的学生也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主动写作。学生平时完成的大都是“命题作文”。

目前较为通行的“阅读-写作”教学的一般做法是,学习完某一个或几个单元后,老师们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开始写作,作文完成后交上来,老师批阅,接下来讲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作文训练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每次作文能达到要求的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如果我们从信息论的视角来观照上述作文训练方式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命题作文”文章生成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信息——(输入)——信息检测、信息加工、信息转换——(输出)——“命题作文”

如果用信息理论来解释文章及其写作过程,我们就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处理的过程。“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先定下文题(话题)或作文方向,学生再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对写作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转换,最后生成作文。显然,“写作-阅读”学习模式与文章生成及其写作过程的规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写作-阅读”学习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没有目的、老师教学随意、学生学习浅尝辄止等弊病。“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活动。”

研究表明,人的文章生成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是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包括天赋、人格、语言水平、文章常识、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六个要素;二是文章生成的转换系统,包括思维、情感、情绪、兴趣、意志、动机六个要素。

如前所述,学生写作所需要的基础系统及各要素,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在有目的阅读中去主动获取。同样,文章的生成的转换系统六要素也可以从有目的阅读中悟到习得。在文章的生成的转换系统六要素中,思维是转换系统的核心,所以,我们以思维悟得为例加以说明。

在写作中,观点的提炼、材料的整理、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驾驭,均离不开思维。学生在带着任务阅读教材的某一专题时,总有某篇文章的观点会给学生以启发,形成灵感;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会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接到老师的写作任务后,写作思维已活动起来,在“转换系统”的其他五个要素的参与下,“思维”通过“基础系统”转换出的新的信息,随即外化输出。在整个文章生成过程中,在教材等媒介的作用下,“转换系统”就像一架水车似的转动着,每转一次,产生出一些新的信息……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转换,不断地输出,文章也就逐步孕育生成。

四、教材样章设计

为了让“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更具体化,下面以苏教版教科书必修一的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及读本的相关内容为例设计教材样章提要。

(一)明确作文话题范围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故乡”为写作的话题和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夹叙夹议;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二)明确要研究的文章

1.教科书四篇:老舍《想北平》;韩少功《我心归去》;曹文轩《前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2.读本7篇:苏雪林《家》;方令孺《家》;丰子恺《家》;李辉英《故乡的山梨》;汪曾祺《故乡的食物》;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三)围绕“写作-阅读”学习方式研习本专题的要求

1.为了抒发对故园的情怀,本专题的11篇文章分别选取了哪些人、事、景?你选择的入境、事境、物境是什么?

2.从夹叙夹议的角度看,本专题11篇文章叙议各有何种特点?你最喜欢哪种?

3.本专题文章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你想写的文章将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

4.本专题文章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你想学习哪些表述方式?

5.本专题文章的写作技巧各有什么特点?你的文章适合采用哪些技巧?

以上设计受加涅的“认知-指导说”启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加涅既不主张完全的发现学习,也不主张全部的接受学习,而是主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又可以避免发现学习费时费力的缺点。教学实践表明,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便于让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求知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有人又将加涅的学习理论称为“认知-指导说”。

在此理念指导下设计的5个研究问题,是从“以写促读”的角度引导学生研究文本,鲜明地体现了“写作促进阅读”的思维过程。“教师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写带读、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关键是以写带读”,这种训练方式与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可以有效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也可以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来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写作能力,所以,“写作-阅读”的学习方式具有理论的探索意义与实践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本专题习性文章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习性养成要趁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佛罗里达,花和阳光的国度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我们的端午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