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意识管窥学生写作失真现象
2013-04-29陈正喜
陈正喜
作文教学一直饱受诟病。学生写作被很多专家学者视为“伪写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有哪些?走出窘境的途径又在哪里?本文试从读者意识的角度管窥学生写作失真现象。
一、读者意识缺失与写作对象失真
为了解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状况,我们曾经对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阶段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非常缺乏,而且年级越高读者意识越淡漠。这说明传统的写作训练不但没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读者意识的发展。
作文时需要有读者意识。写作的本质是交流,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角度看,写作实质上就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针对明确的或假想的读者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和交流活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交流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交流对象,在写作中,交流的对象是读者。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说:“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中。”学生写作与专家写作在广义上是相同的。伊瑟尔关于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隐在的读者”的论断也适用于学生写作。
读者意识缺失,意味着写作时交流对象的缺失,那么,学生写作只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的“文本的制作”。交流对象直接影响着交流机制和功能的实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喜欢发短信或网络聊天等活动。树立了读者意识,学生心中有了交流对象,能恢复写作的交流功能,激发学生获得外部赞许或认可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一旦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或尊重,又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从而形成写作的良性循环。
缺失读者意识,不知道写给谁看,没有交流对象,不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就难以激发写作的动力和热情,难以养成认真作文的习惯。“但图交卷完事”,“学生习惯了这样的训练,便觉写作是一件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事;自己胸中有什么积蓄与写作不相干,必须拉扯一些不甚了了的内容,套合一个不三不四的架子,才算‘作文”,进而走向“伪写作”。李海林老师认为,真实的写作对象是真实写作的四要素之一。读者意识缺失极大动摇了写作的真实性。
二、异化的读者意识与写作追求失真
完整的读者意识不仅仅是阅读对象的明确,更重要的是阅读对象阅读期待的明确。在调查中,我们试图了解学生对读者阅读期待的理解。我们设计了“想一想,读者对你的写作会有哪些要求?请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概括”的问题,学生答案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使用词语主要有“流畅、通顺、简洁、简练、用词得当、辞藻华丽”等;2.结构,使用词语主要有“清晰、合理”等;3.主旨,使用词语主要有“切题、中心突出、新颖、深刻、明确、鲜明”等;4.内容,使用词语主要有“充实、真实、丰富、有趣”等。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有修辞手法、错别字、卷面整洁、文体等方面。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学生答案呈现分散、混乱的状态,很难提炼共性的内容。回答问卷的用词基本是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翻版,多集中在文章的形式方面,关注“怎么写”等所谓写作技巧的内容,且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始终站在考试作文的角度理解读者的阅读期待,而没有站在真正读者的角度来理解读者期待,这是一种异化的读者意识。
首先,学生没有能真正从读者的角度来理解读者的阅读期待。读者阅读,根本上是要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夏丐尊说:“所谓好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学生的回答基本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
其次,学生未能理清读者期待与写作技巧的关系。写作的逻辑顺序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决定怎么写,读者期待决定写作技巧。因为读者不喜欢平淡无奇、一览无余,所以我们追求曲折生动、摇曳多姿;因为读者讨厌没有头绪、毫无章法,所以我们追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因为冗长沉闷、味同嚼蜡难以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所以我们追求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在学生回答中只有技巧,不见读者。
怎么写的技巧性训练是必要的,即叶圣陶所说的“练成熟悉的手腕”,但这只能是确定了为什么写、写什么之后,而不是相反。罔顾目的的技巧训练是写不好文章的。“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说是有的”,在季羡林先生的记忆里,“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就是瞄准了学生的钱包,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乱语,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季老说的虽然是过去,放到现在同样适用。
真实写作是为了追求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写作技巧是手段,只有技巧而不见读者是本末倒置,会直接导致写作追求的失真。李海林、荣维东认为,写作应着眼于真实生活的交流和学习的需要,而着眼于学生写出整篇文章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作文”是不正常的写作。不正常的写作是难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应试作文的标准也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追求。不同年级学生对写作的相似理解,反证了消弭了意义的写作即使是强化训练也依旧是机械重复,从高一到高三永远就是那几个问题,更遑论触及写作的本质了。以异化的读者意识为追求的写作训练会直接催生以模式化为表征的“伪写作”。
三、对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回归真实写作的思考
学生读者意识缺失与写作训练过程密切相关,解决读者意识的问题还需从改进作文训练过程入手。在学生眼里,教师是作文的第一读者,因此在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在回答“作文应该有读者,你认为你作文的读者会是谁”这道题时,有49.8%的同学直接选择教师作为自己文章的读者。分年级比较,认为教师是自己作文读者的同学随年级递升。数据显示,提高训练强度会强化教师的读者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写作阅读对象的首选,既是学生的选择,更是自身职责的要求,这一角色要求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深化对写作教学规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尤其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一,横向比较。写作是交流,这是中外写作教学理念的一大不同。其二,纵向梳理。写作教学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注“怎么写”,八九十年代关注“写什么”,现在应关注“为什么写”。其三,实践生本理念,从关注“怎么教”转变到关注“怎么学”。“听、说、读、写,常被当成语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我们往往会用许多复杂的东西来解决它们,而不是将它们作为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去解决复杂的语文现象。”确实,在写作教学中,当我们聚焦于怎样教的时候,其实已经将写作异化,认为学生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这实际上违背了写作自身的规律,走上了一条劳而无功之路。
其次,教师要自觉转换角色,从学生作文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作品的阅读者。教师以读者身份介入学生写作,作者与读者面对面,有助于使学生写作从作业状态回归到写作常态,使写作文摆脱写作业的状态,而是追求与读者交流、倾诉、获取共鸣的写作态度。
转化角色要体现在行动中,写作训练时要努力发现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在两者有机结合中创设读者。例如,在我省“五严”规定刚实施时,教育各方对如何安排双休日议论纷纷,我们就此问题征求学生意见,要求有理有据发表意见,并写成作文。在这里,热点事件来自生活,“有理有据”是写作要求,意见征集方是读者,整个写作过程完整自然,学生积极主动,写出了较高水平的文章。
最后,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拓展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途径。展示成果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要珍惜、放大现有的学生写作成果展示途径,像黑板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并且积极探索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兴的展示途径。如果以成果展示的视角重新审视写作活动,其实除了传统的征文、作文竞赛外,运动会上的班级解说词、快讯,文艺联欢会上的串词,社团活动的宣传海报,以及广播稿、倡议书,等等,都是学生发表作品的途径。
当然,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主阵地是作文训练过程,我们可以视交流为发表,将训练模拟成真实的写作环境。比如,采用分层次交流的方式,先是在学习小组内诵读自己的作文,再推荐优秀作文在班级交流,最后选择典型作文编制成讲义在年级交流。在整个过程中,交流、发表贯穿始终,读者就在眼前。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若我们学生在写作时,时时感觉知音在身边,读者在期盼,真实写作那丰富而生动的局面一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