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融入课堂,彰显时代气息
2013-04-29张淑芳
张淑芳
摘 要: 思想政治课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时事政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时政教学,要注重时政与教材的契合度,注重时政选材的乡土化,注重时政选材的实效性,注重提高政治教师的敏锐性。
关键词: 时事政治 政治教学 教学方法
“如果思想政治课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时事政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枯萎凋谢。”政治名师蔚国娟精妙地道出了时事政治与政治教学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当下,为什么要进行时政教学呢?如何进行时政教学呢?
一、推本溯源——进行时政教学的原因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政治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事政治,进行生活化教学。
(二)政治教材与现实生活相对的滞后性,使日常教学难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认真学习。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与时政相结合,从现实中提取丰富的时政素材,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增强政治课堂教学的鲜活性与时代性。
(三)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课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时事政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让思想政治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其强烈的时代性和区别其他学科的特性,就必须进行时政教学。
(四)中考命题是中学政治教学的导向之一,中考政治试题从来都不回避热点,试题常常以时政热点为载体,联系教材的核心观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纵观近年来苏州中考政治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源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贯彻了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
(五)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名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能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教师将鲜活的时政素材引入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程容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多管齐下——进行时政教学的举措
政治课时政教学既有应对考试的功利性,又能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如何开展时政教学,寓时政教学于日常的政治教学中,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呢?
(一)注重时政与教材的契合度。时事政治内容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无所不包,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精力有限,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在浩如烟海的时政素材中学会选择,把握住时政素材必须为教学服务这一原则,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特点等选取恰当适量的时政素材。教师在选择时政素材时,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使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也可以选择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时政大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现课本知识的时政素材。比如在讲述初三思品第11课《胸怀全球迎接挑战》一课时,我选用了利比亚内乱,我国政府撤侨的时政素材,鲜活、典型、与教材的契合度都十分高,我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时政素材,提出两个问题:动乱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同志一直牵挂着祖国同胞的安危,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迅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这说明了什么?中国政府在短短11天成功撤出35860名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注重时政选材的乡土化。2009年苏州政治中考试题第20题,关于苏州籍奥运冠军陈艳青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分析说明题第33题,以苏州市民的身份,关心家乡变化,为苏州工业园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假如你和同学在一起畅想,交流未来,谈谈想法。很显然,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化材料已经成为地方政治中考的一大特色,而试题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热爱祖国请先从热爱家乡开始,充分考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发展家乡,服务家乡,繁荣家乡的责任感。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热爱家乡,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将家乡的重大或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时政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捕捉鲜活的乡土材料,并寓于日常的政治教学中。如我在讲述初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课时,选用“中共苏州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关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富民惠民为根本要求,建设“三区三城”的时政素材,设置问题,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时政选材的实效性。从教学内容角度考虑,所选时政素材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观点,或者所选时政素材蕴含能够激起思维碰撞或亟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一方面,可以梳理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变感性认知为理性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时政素材的思维碰撞,可以答疑解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设置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举办如此出色的世界盛会?教师作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能够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既解决了难点和重点,又从理论的高度解答了疑惑,事半功倍。
(四)注重提高政治教师的敏锐性。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时事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时政教学,政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性。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政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储备更多的“水”,才能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政治教师平时就应做教学的有心人,练就敏锐的政治“嗅觉”,积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不断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每天看到的大量新闻时事,第一时间存档并归类,及时整理,灵活驾驭时事政治,对时事政治进行裁剪、整合、拓展、深化、升华,将其灵活迁移,挖掘时政素材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将其嫁接到教材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上好政治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时事内容做铺垫,补充对教材的理论理解,以真实的时事材料,充实课程内容,激活课堂教学。
总之,时政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寓时政于常态教学中,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和兴趣,政治课的魅力宛如醇香四溢的美酒散播开来,一定可以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