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社会性知识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2013-04-29汤亚飞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七大洲品德节奏

汤亚飞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地理、历史等社会性的知识内容。近年来,对这方面课文的教学论述很多。但纵观老师的论述,大都关注这些课文的“品德性”层面,即多关注品德课“品德性”的重要性的论述。而对这些课文的“知识教学”层面的探究则相对弱了些。这使得在很多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知识教学不重视、方法上枯燥乏味、或者知识性与品德性相割裂的现象。

鉴于这些方面的思考,本文中笔者将就如何“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社会性知识教学”及“知识性与品德性有机渗透”两方面所作的实践研究之所得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两堂课引发的思索

【课例一】:音乐节奏训练课《采茶舞》

某幼儿园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老师上了一堂音乐活动课——节奏练习。短短一堂课,进行了以下几种节奏练习:

(1)×× | ×× | ×× | × - ||

(2)×××× ×××× |×××× ×××× |××× ×× | × - ||

这些节奏练习包括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教学,这些节奏训练,小学生在中高段才浅浅涉及,但是,短短30分钟下来,这群幼儿园的娃娃却都能打出这些节奏,并且学得特别开心。

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解任何有关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这些节奏术语,只是让学生回忆一周前茶园摘茶动作,并请大家把这些动作表演出来。因为摘茶有快有慢,自然动作表演就有慢有快,聪明的老师还配上音乐,学生随音乐的节奏忽快忽慢地表演着摘茶的动作。最后,老师把片片茶叶在黑板上贴成节奏条,让学生表演出来。就这样,本以为难以达成的节奏训练目标就在不经意间顺利完成了。

【课例二】:品德与社会课《七大洲四大洋》

某老师在上三年级下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课时有这样一些片段。

片段一: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它们被称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哪七大洲,哪四大洋呢?请你们观察这张世界地图,看谁能先记住这些大洲大洋的名称与样子……

片段二:

了解了各大洲各大洋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去那儿参观一下。

以上是两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课,一堂是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课,一堂是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类课文,但两堂课所显示的教育理念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片段一中,面对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复杂多变的节奏形式,老师选择了一个极好的表现形式——摘茶叶;抓住了一次极好的教学时机——活动前一周,园里曾组织学生去进化茶山摘茶叶。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源于学生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无需意志努力就能完成,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并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赋予采茶活动以诗意,更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

片段二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掌握了不少大洲大洋的知识,但整个学习过程是他们被动学习既成知识的过程,课堂源于学生的间接兴趣(如对学习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为了赢取竞赛胜出的主观意愿等),学习活动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思维处于紧绷状态,学习紧张、劳累,并且纯知识体系的教学将感性的美丽的地球抽空了,即使后面进行了“激发对地球妈妈热爱之情”的品德教育,终究割裂了“知识”与“品德”,形成了教学中的两大阵营。

二、实践取得的收获

实践一:地理知识教学——定准目标,巧借学具,自主探究

地理知识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们的知识性强,知识点又很多,像《中国政区》一课,涉及我国34个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与位置,知识量非常大。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首要条件是仔细研读教学目标,确定适合的课时目标。

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想想怎样才能让知识的教学有趣又有效。我们的感受是:借助“学具”能有效地开展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实践二:历史知识教学——找到“交点”,开展调查,走进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近现代史教育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这段历史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感受不易被激发。教学中,老师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借用录像资料重现历史。这样的设计,将课堂与历史进行了时空对接,学生的情感、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然而,这种方式终因其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而略显不足。为此,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们要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世界开始,找到一条走进生活、走进心灵的通道。在实践中,笔者考虑到高段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调查实践能力,努力寻找现实与历史的生活“交点”,借助社会调查活动对知识教学作了有力的佐证。

猜你喜欢

七大洲品德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七大洲
YOUNG·节奏
买遍“全球”说爱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