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适应性发展课程

2013-04-29周玉梅

新课程·下旬 2013年7期

周玉梅

摘 要:针对贵州省各地区幼儿园提出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中音乐活动较少的问题,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对比阐释,旨在引导教师将奥尔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幼儿音乐活动中,以达到利用现有资源来较好地开展幼儿音乐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适应性发展课程;幼儿音乐活动

贵州省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自启用以来,全省各地区幼儿园都提出了教材中提供的音乐活动较少的问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地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课程当中,就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弥补教材中音乐活动较少的不足。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与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主流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教育理念中“从孩子出发”与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理念“以尊重幼儿为前提”是相通的。

其次,其教育理念中“综合性”与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理念“顺应综合化发展的时代主流,课程的理论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是相通的。

另外,其教育理念中“从本土文化出发”与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的理念“结合我省幼儿教育的实际,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贵州省幼儿园课程体系”是相通的。

那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有机地渗透到适应性发展课程中呢?

一、从孩子出发

传统音乐教育把学习歌唱、学习相关的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注重幼儿是否掌握知识技能,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则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教师不要求幼儿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幼儿跟着做,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的暗示,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而幼儿对于音乐的感觉则来源于幼儿的社会生活体验,教师只有尊重幼儿对于生活的体验,才能够积极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以音乐律动《马刀舞曲》为例:该曲节奏欢快,音乐旋律起伏跌宕,教师可以首先让幼儿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幼儿便会想出骑马等肢体动作。此时,教师并不是训导者,而是引导者,幼儿在思考和律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特点,并体会到了随音乐律动的快乐。教师以尊重幼儿为前提,积极地鼓励幼儿思考,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和表达音乐,这个过程既是游戏又是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还适应了幼儿对于学习音乐的发展需要。这不正是适应性发展课程中提出的“以尊重幼儿为前提”的具体体现吗?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需要把目光集中在达成教学目标、培养音乐技能方面,而是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地去想象、体验,从而在自然而然中达到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这样的音乐活动不正符合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吗?

二、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提出:“音乐绝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活动《悯农》,该活动的音乐材料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悯农》。首先,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必须设计古诗学习的环节,这是与语言学科的整合;其次,由于《悯农》描述了农民耕种的情景,教师需要对耕种等知识进行介绍,这又涉及自然科学。另外,为了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诗歌中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达,这便是与舞蹈的结合,而适应性发展课程恰恰是以课程的整合为基础的。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帮助幼儿掌握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幼儿的认知面就得到了拓展,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身心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从本土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出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他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就决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不同的地区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音乐活动《悯农》便是结合我国古诗词文化而产生。我省适应性发展课程,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将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教育资源编写于教材当中,既符合我省的地域特色,又符合了幼儿的认知范畴。在开展音乐活动之前,教师可收集本地区的音乐资源,设计出适合的幼儿音乐活动。如,音乐活动《恰央与嘎老》,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易于幼儿掌握的苗族歌谣,甚至可以将民间流传的歌谣自编成曲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中,利用演唱、游戏、欣赏等活动,将具有黔东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运用到教学当中。

总之,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课程当中,就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解决教材中提供的音乐活动较少的问题。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