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数学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与因材施教的体会

2013-04-29孙兰季

新课程·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课堂

孙兰季

摘 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课堂;模型

一、在课堂中演绎教材内容,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灵活运用

我们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专家设计安排的,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告诉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经常听见家长或高年级的教师谈论:“一年级数学教学太简单了,1加1等于2这有啥好教的,不要教学生都知道,我要去教低年级等。”但事实并不这样,一年级的教师为了演绎好这些内容,伤痛脑筋准备小棒、挂图、录像等形象教材,演绎教材内容建立1加1等于2和1减1等于0数学模型,最后能够举一反三。我们不能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怎样演绎好教材知识是基础也是关键,渗透教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灵活运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力求参与面广。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特征》时,不是直接把结论硬塞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设疑: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实验1:从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有的学生没有摆成,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在这里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探究。实验2:动手操作,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发现、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获得初步结论,再进行实验验证结论,最终完善了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冲突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学生在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为解决多样化的内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借助实验演绎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建立数学知识模型,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更开阔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后,又要因材施教

课改几年中,发现热闹的课堂不现实。如何看待“双基”仍是主题之一。我认为,不管是生活数学化,或是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数学之本,是思维之源,学生的个性不同,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学生之间处处存在个体差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但我不主张像以前一些内容的教学那样,尤其是计算教学,每节课都是出大量的题做练习,题型单调、方法重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做来生厌。我们从问题引入,小组合作活动,看图提出问题,看谁提得多。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1)西部区水的总量多少?(2)降雨量最多与降雨量最少的片区一共降雨多少?(3)降雨量最多与降雨量最少的片区相差多少?等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学生觉得这样计算“有血有肉有骨架”,乐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计算去体会;其次是我们设计的计算系列把所有重、难点知识和技能技巧都融会之中,学生学得活,学得实在。如,小数加减时的数位该如何对齐,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估算,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各口算,小数末尾的零一般去掉,复名数,单名数计算的方法和策略,算法多样化,使用计算器等。

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提高认识和拓展延伸中,设计一些既让一般学生作为基本和提高训练的内容,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发展能力。学困生可以借鉴得到提高。例如,作业速度快的学生,我都会出一两道针对本节课的思考题,学生沉静在思考当中,也提高了课堂纪律。

总之,我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课堂
一半模型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