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3-04-29安万奎
安万奎
摘 要:生活和体验中,个体完成了自我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让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相信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有效的。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验
谈到学生的道德教育,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觉得头疼,感觉现在的孩子很不听话,甚至对有些孩子达到无计可施的地步。
对汶川大地震,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就和“范跑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为保护学生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丢下学生。人们在赞美与谴责过程中,道德灵魂得到了净化。一位小学生获救后,在担架上高高举起了右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施救者的感恩,那一刻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一是时间上离我们很近,二是现场直播真实感强。在新闻媒体的作用下,人们获得了体验。由此我想到了两个案例。
有位母亲想让孩子了解过去的苦难,感恩当今的幸福生活,于是带孩子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等她含泪看完后问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回答却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爸爸害了她,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她爸爸为什么不还呢?再说白毛女真傻,既然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多好,何必到山洞里去呢?”妈妈不由得摇头感慨:这孩子该怎么办啊!
另一位孩子的父母资助了一个“希望工程”的孩子,这个生活富裕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过去,附信说:“你也给我寄张彩照吧,让我看看你的脸。”不久他收到了一张黑白照片,信上说:“真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照过相,这次为了给你寄照片,我妈妈积攒了一个月,才攒了6块多钱,我走了几十里山路到照相馆,但因为是第一次照相,不小心闭了眼……”这个孩子看信后大哭:“我怎么这么蠢,竟然要他寄相片。”孩子的父母由此感叹:让孩子结交一个苦孩子,就能使他知道他现在的生活幸福。
选择用看历史剧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过去,是一个好办法。问题是生活在当下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旧社会里地主与农民的剥削压迫关系,他们只能从直接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解释看到的一切,进而得出结论。这种脱离生活经验的教育自然是无效的。第二个孩子是在生活实际中了解到同龄人所生活的不同环境,尽连一张彩照都照不起的时候,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幼小的心灵怎么也没有想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竟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种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而产生的震撼,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那种“车轱辘式”说教所无法比拟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陷入了一种知识化、形式化的窠臼,学校在德育课上,把系统规范的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呢?如杜威所言,“当孩子们进入课堂的时候就收起了生活中的话,当他们进入生活的时候,又收起了课堂里的话”,学校教育和生活脱节,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严重后果。
因此,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验使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发生实际的情感关联,使其经历感动,有助于儿童对德育规范有所理解和领悟,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融通,进而达成一定的德育境界。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魅力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道德却是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实践经验”的。就是说,生活和体验才是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每一个人都是伴随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而成长的。正是在生活和体验中,个体完成了自我道德教育。所以,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让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相信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有效的。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