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见光芒
2013-04-29陈颖柳嘉毅
陈 颖 柳嘉毅
摘 要:丰富、成熟的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富有艺术性的语境能帮助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
关键词:导入语;讲述语;提问语;小结语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其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在中职学校里,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掌控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善用课堂教学语言,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环境则是其中的制胜点。所以,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成功课堂教学的标尺,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导入语的情感性
导入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正课之前围绕教学设计而精心组织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关注课堂所运用的技巧性工具。
在中职课堂上,中职学生对语文等文科类科目存在或多或少的厌倦心理,教师对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教师的情感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如,在讲述《故乡的榕树》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听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再以余光中的《乡愁》引入课题,让学生朗诵《乡愁》,体验余光中先生的情感,利用歌曲和诗歌营造的氛围,发挥自己的语文情感魅力,对学生说:“思乡怀旧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这篇文章呢?”通过以上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故乡的榕树》课堂,感知和领会作者情思,体会思乡的情感。动情的歌声,细腻真切的诗意,声情并茂地描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门,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第一步的积极化,完成了教学设计的顺利过渡。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讲述语的得体性
讲述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讲述语,注重得体性,根据中职生课堂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述语体现为“淡妆”和“浓抹”两个层面。
从教学角度看,由于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讲述语需规范和准确,即“淡妆”,在课堂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科学、正确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使学生体会到教师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听其言观其行,亲其师信其言”。
从美学角度看,课堂教学语言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有美感,具有感染力、形象性。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学科特有的性质,使得语文教学语言比其他学科语言蕴涵着更为深厚而广博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创设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感悟。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对词人前后期的词风和词中的“愁”做了如下的赏析:“同学们,李清照一生经历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再也不是18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了,在中经丧乱后,词人晚年寡居时那种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所以,文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如此,教师在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为理解教学目标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此外,教学语言还需具备幽默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要时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如,在讲述《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笔者有这样的经历,在论述“可爱”一词的意义时,有位学生说“可爱”是“萌”的意思,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顿生一计,说:“我特别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词,何为‘卖萌,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如何?”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用如此贴切的语言与其交流,就对我说:“老师,这个要看对象啊,萌是可爱的意思,但卖萌,则要看对象啦。”我顺势而下,说:“那是不是老师这种年纪的卖萌就是贬义啦,就是“装嫩”吗?”一下子,学生哈哈大笑,笔者用自嘲的幽默形式,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气氛,也为真正理解、分析“可爱”一词做了绝妙的铺垫。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是轻松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懂得哲理,获得美的体验。
三、一语惊醒局中人——提问语的技术性
提问语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询问用语,在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提问语需要具有启发性,创设有技术、有梯度的问题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为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问什么”“如何问”,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规划好每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层次感要分明,技术性要把握。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提问语要适时、提问深浅要适度、提问语要适量、提问方式要灵活、提问对象要对应、提问语的运用要注意教学策略。
运用提问语,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在适当的环节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如,可用填空式提问、选择式提问、递进式提问、连环式提问和陷阱式提问等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课堂上会及时捕捉到矛盾点,利用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在分析戏剧《雷雨》一文时,可用两个提问语转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如:“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教师以一连串的发问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审视,在问题的设计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在理解了周朴园的性格后,一语点破局中人,让学生顺利理解这其中的矛盾点,达到教学目标之一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提问语的运用,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小结语的精妙性
小结语,也叫结束语,是课文讲完后总结性的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激情四溢的教学过程,更需要一个精炼有效、耐人寻味的结束语。中职学生课堂专注力较弱,尤其要求他们整节课正襟危坐,确实不太可能。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去完成课堂,学生未必能掌握,效果也相对较差。教师不如将最后五分钟的时间改为教学小结时间,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强调和总结一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还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得到无限的扩张和延伸。如,《项链》一文的小结语可以这样:在故事的结尾,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的人生之路到底会走向何方?同学们心中也许有自己的答案,请大家思考,为《项链》写一个你心中的结局吧。这样的结语,既能使老师深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再次把握主题,通过想象加深对人物的认识。而在《项羽之死》课堂中则谈到: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一向以成败论英雄的世人这次却一反常态,对于刘邦,虽然承认他是胜利者,却不甘认为他是英雄;对于项羽,则不仅为他落下同情的泪水,而且还赋予他英雄的桂冠。《霸王别姬》是英雄柔情,《垓下曲》是英雄悲歌,《乌江自刎》是英雄壮举。刘邦与项羽,谁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呢?课后,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而如此的结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设计了一个符合文本特点又切合学生愿望的问题,教给学生迁移思维的学习,对“英雄”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
言近意远、幽深淳厚的课堂小结语是呈现语文教学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最好载体,是归纳和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强心剂”,使教学过程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教师独特性的教学语言风格、巧妙的语言策略。一位出色的语文老师,要用艺术性的语境创设智慧的课堂,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灯,让学生绽放美丽的笑容。
参考文献:
[1]邹庆玉.让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亮”起来[J].成才之路,2010(10).
[2]李卫中.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7(30).
[3]陈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内在的“心”[J].现代教学,2009(3).
[4]陈新东.精雕细琢 精当优美: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