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成就小学语文课堂的精彩
2013-04-29肖春菊
肖春菊
摘 要:追问是指课堂上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的教学机智和准确的语言表达,是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机结合。巧妙设计追问问题,抓住追问时机,适时实施追问策略,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追问;问题;时机;思维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追问的误区
1.流于形式,徒劳无功
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着课堂。一些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比如,有的教师经常问:对不对?好了吗?对吗?全体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表面上看很热闹,但这些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有效的生成。问题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课堂上不动脑筋的习惯。
2.舍本逐末,丢失主线
不少教师更多关注零散片段的课堂高潮、热闹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忽视了用一个话题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支离破碎。
3.违背规律,机械重复
不少教师习惯于重复学生的回答,原因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机械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只会使互动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难以被激活。
二、有效追问的价值和策略
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还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追问运用得当,对于学生提高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和准确度,以及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
1.追问于导入——水到渠成
导入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问式导入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以问答形式与学生交流,其作用在于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巧妙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内容。在提问式导入中有针对性的追问往往会自然导入新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蚂蚁们为什么要搬东西?
生1:因为他们的洞里太冷了。
生2:小蚂蚁在搬树叶,堵住洞口,不让雨水进家。
……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最终能够水到渠成。
2.追问于交流——激活思维
师生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对话形式,真实而自然的交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例如,在教学《掌声》时,我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
师: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学们在做游戏,有的踢毽子。
生:还有的同学跳皮筋。
生:……
学生此时兴趣很高,学习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师:这些都是我们正常人的表现。可是,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她是谁?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此时引入课题,提问恰是时候。
课上活动: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掌声》。
……
对话中师生交流真实而自然,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巧妙的追问下被激活。
3.追问于错误——巧妙纠正
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是难免的,此时教师应准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并采用正确的纠错方法。
4.追问于意外——生产精彩
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然而一些教师仅把意外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或熟视无睹,或草率处理,不仅常与有价值的生产擦肩而过,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并主动激疑,以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掌声》时,课堂就出现了意外:
……
师:动笔圈圈“掌声”这个词在这两句话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课件出示带有着重号的文本“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自己試着读读看,注意画横线的地方,看看课文怎么写三次掌声。
学生自己读句子。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现在换个方式来读。(师生配合读)
掌声,骤然间响起,
掌声,热烈而持久,
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师: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
生1:英子,加油!
生2:英子,要勇敢!
生3:英子,你要战胜困难!
生4:英子,你一定会成功的!
师:英子一定听到了,这掌声、这喊声都充满了所有同学对英子的……
生:鼓励!期盼(板书)
师: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英子表现得怎么样呢?
生:她的普通话……
师:同学们第一次听英子讲故事,大家听得很认真。故事听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英子,你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很好听。
生2:英子,你的故事讲得真好。
师:是啊,英子的表现太出色了!太了不起了!如果你在场,你也会给她这样的掌声吗?说说看,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
生1:我的掌声表示表扬。
生2:我的掌声表示欣赏。
生3:我的掌声表示赞美。
生4:我的掌声表示兴奋。
(板书:赞赏、兴奋)
5.追问于空白——拓展延伸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内涵,促成拓展和延伸。例如,《去年的树》这课的课文结尾写道:“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眼。唱完了歌,小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眼,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字,意蕴深长。
师:小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小鸟仿佛看到了它们俩以前快乐唱歌的情景,心中充满留恋。
生2:小鸟可能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为大树唱歌了,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大树了,心里很伤心。
生3:小鸟看到大树做成火柴化成了灯火,也许会想:虽然我再也见不到你了,但你变成火柴也算对别人有贡献,我为你祝福!
……
学生精彩的回答表明,教师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拓展和延伸文本的空间,实现有效追问。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意识。追问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调控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随机应变,将“意外”巧妙地转化为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舞台。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