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足细节,完善科学课堂

2013-04-29朱建根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自主探究

朱建根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囊括理化生等基础自然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里面包含了内容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现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枯燥乏味。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并发挥教学内容的优势来激活学生认知兴趣,然后设置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流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设置关键问题来完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完成知识内化和迁移,最终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怎样完善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科学;牵引认知;自主探究;实验探索

初中科学是一门囊括理化生等科目在内的综合性学科,这些科目都属于最基础的自然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学习钻研的共同点,因此,整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和探究更方便学生进行横向联系,增强综合运用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一线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发挥科学学科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实际认知点,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完成知识内化和迁移,最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想法对如何完善初中科学课堂进行剖析与规整。

一、利用学科优势,激活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躁动的青春期,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毛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设计趣味实验或情境来阐释抽象概念,激活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大气压”时,一些学生一接触就反应概念抽象,不好理解,于是笔者就针对反馈问题,结合“大气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如下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将小试管套放到在大试管里,让大试管口垂直向下,小试管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来,大家开始不知道是要做什么,都把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我把小试管口向内放进装满水的大试管里,再将大试管口向下,大家就见证了奇迹:小试管不但不会掉出来,还随着水往下滴而慢慢上升呢。这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激发起来,笔者再趁热打铁,进行点拨和讲解,深入浅出,由趣味现象认知到科学原理,让学生对大气压产生了深刻印象,掌握大气压的性质和作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引导深入探究,认知生成过程

知识和信息有着认知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教师更新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来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引导大家学习和探究。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必须先反思自己落后的教学思想,坚决抛弃照本宣科的滔滔不绝理论宣讲,更要剔除让人厌烦的题海战术,一定留给学生充分认知知识的过程、实践空间和时间,鼓励大家切实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和互动讨论中来迁移知识,内化能力。尤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发现细节问题,探索知识生成,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勤动手、多动脑的探究习惯,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1.巧借演示实验,观察科学现象

演示实验是我们将抽象科学现象形象化的基本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借用直观的实验演示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验现象,最终分解抽象概念,得出形象认知。教学实践中,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可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如,讲解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时,先将生活中常见的铁放在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铁排在氢的前面。利用身边的常见物质进行探究,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潜在能力。

2.掌握基本方法,开展有效探究

初中科学知识涵盖面广,不同的现象和规律需要不同的认知方法。就拿自然学科最基本的探索手段——实验来说:不同性质的实验,就有相应的实验方法。如果实验信息相对繁杂,我们就可设置实验目标教学法;如果针对特殊现象的实验,我们则采取分析实验法;针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我们就设置探究性实验教学法。当然,针对不容易观察、难度系数比较大、可操作性不强的危险性实验等,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譬如,针对物体沉浮条件相关知识的探索,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探寻合理实验方法: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状态是沉还是浮?我们可以用比较形象易于观察的多媒体给学生演示物体沉浮受力状况和条件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下沉和上浮只是物体受非均衡力后运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最终结果不是漂浮就是沉底。分析完毕再鼓励大家进行思考:如果有一枚鸡蛋和一支牙膏盒掉在水中,我们如何巧用浮力将他们捞出来呢?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考和分析,设定步骤和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3.设置实验分组,细化探究过程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细节问题,完善自我实验探究能力。分组实验需要灵活,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己任,开始先由组内基础扎实、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操作,让学生经过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然后再轮流操作,相互评定,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提升,最后通过实验心得交流,完成资源共享,如此设置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素质。

例如,在学习化合反应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然后朝水中滴加石蕊溶液,最后石蕊溶液变红,最终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操作细节问题,不过都在小组内相互指正解决了,这样设置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也是学生提问、质疑的基础。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它是一门理性学科、实验学科,一定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设计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以期将学生引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例如,在设计《体温的控制》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让学生从课题的关键词“控制”出发,围绕“控制”提出问题:控制什么→“谁”来控制→怎么样控制→控制的结果→有效控制的结果、无效控制的结果等线性递进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以生活体验引领自己进入问题空间去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出汗、颤抖、中暑、脸“冻得发青、热得发红”等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再让学生提出切身体验的问题在同伴间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漩涡”中感受问题意识和问题生发的重要,如此激起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求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2.根据实际学情,设计分层问题

因为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上存在客观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就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层次地设置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思维不断递进而出现,如果不注意层次性就会出现紊乱的状态。层次性也是知识点逐步揭开的途径,也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自主探究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