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读”
2013-04-29邓惠珍
邓惠珍
摘 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百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读;语文;巧妙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读”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进行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必然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读”时往往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是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想法和意愿回答问题,把学生当作牛牵着鼻子走。许多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渐渐地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永远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是把书本的知识嚼烂了交给他们,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细细地口味,产生良好的语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各类教材的特点,运用默读、朗读、齐读、个别读、有表情地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巧妙地运用“读”这一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语文的快乐。
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中学课本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篇范文,课文通过对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言行,传递出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对失去的国土的眷念,和恢复国土、争得民族自由的信心。
小说结尾写到“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名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苍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些片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一个鲜活的韩麦尔先生便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时候作为教师的我,进行朗读示范,在我深沉、压抑、悲愤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素被一点一点地挑起,他们的表情渐渐变得凝重,有的学生轻声跟着朗读起来。示范朗读后,学生谈论了自己对文中人物的思考。这时须趁热打铁,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学生将品味到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色彩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学习冒号、引号、破折号的作用和领悟人物描写的妙处。
读,不但要看,还要变成有声语言从而增加对大脑表层的刺激,以增强记忆。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冬天捕鸟的事件,充满了生活情趣。如“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传神的捕鸟动作的描写都饶有情趣。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牢记文中动词的使用,边想象边记诵,在想象中认真领会。一遍又一遍,很快学生便把握了文章的意象,轻松地记下了全文。
叶圣陶先生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让学生吟诵,要使学生看到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课文《安塞腰鼓》中有许多的排比段,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议论抒情的段落,语势强烈,感情奔放,作者运用了大量设问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反复诵读,使人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壮阔,不由自主地对他们产生了赞叹之情。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于文字表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读”的作用,植根于课文阅读这片沃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潜心体会,更好地学习语文,享受语文的乐趣。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贡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