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程中妙用趣味语言
2013-04-29程晓辉
程晓辉
摘 要:结合实例,阐述谚语、古诗词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程;谚语;古诗词
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并通过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无论是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因而,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用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在现实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地理总有一种畏难情绪,学生学习中感觉记忆点较多,且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好像很少(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笔者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基于此点,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生活谚语及古诗文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理知识,并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且具有一定的哲理、易懂、趣味。谚语本身就体现了自然地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例如,讲解大陆性气候特征时,笔者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接近生活,富有感染力;讲解锋面影响的天气状况,又引用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说明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轻松掌握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这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而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度地引导学生自主收集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谚语;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自主询问“十雾九晴”“霜前暖,雪后寒”等谚语的含义;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学生自主举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
二、巧借古诗词
古诗中有很多名句与地理知识有关,把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在课堂上运用,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例如,笔者在讲解地球自转和赤道周长时引用毛泽东主席《送瘟神》中的两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即赤道周长=自转线速度×时长=1670 km/h×24 h=40080 km,让学生记忆深刻!
又如,讲述“梅雨”时采用宋朝赵师秀《约客》中两句“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提示学生梅雨出现的季节是初夏,地点江淮流域。进一步的,学生还能饶有兴趣地自己提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的典型写照。
再如,教学“地理环境差异性——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时引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了“热量”是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又说明了我国幅员辽阔,江山如画!同样“地理环境差异性——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势高低不同,热量水分不同,因而“一山有四季”。还有很多实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堂增添了风味与人文风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笔者发现在实际的地理应试中,古诗词也占有一席之地。例如2009广东高考地理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0.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含沙量C.汛期 D.流量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想方设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习,愉悦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