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挂号”
2013-04-29陈艳华
陈艳华
摘 要: 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公开教学的,因为在公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备课到说课到磨课到向学生、同行、领导、家长展示这一过程,不仅要进行多次教案设计与修改,进行多次的说课,而且要考虑到教学具的制作、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更要克服紧张心理,坦然面对领导、同行、家长等,应该说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验。作者通过分析青年教师首次公开教学的一些突出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帮助他们树立完整的、正确的儿童观、教学观,切实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 公开教学 儿童观 教学观
“初生牛犊不怕虎”。青年教师是园所的新生力量,他们热情大方、充满活力。出于对职业成功感的迫切追求,他们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痴迷感,用他们的话形容第一次公开教学是:“痛快!真是痛并快乐着。”公开教学指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面向幼儿开展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同时还有领导、其他老师、家长等参与听课。的确,青年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公开教学的,因为筹划这样一次活动,他们要经历从备课到多次说课、多次磨课、向众人展示这一完整的过程,需要从活动设计、教学具制作、教态、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锤炼自己。聚焦青年教师的首次公开教学课堂,通过观看他们的教学过程,品析他们的教学理念,总结其教学症结主要有三,解决方法也有三。
一、怕“乱”
A老师给小班孩子上语言公开课,活动中设计有这样的提问:“你知道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吗?”孩子们回答:“蛇是游着走的。”A老师追问:“那它是怎样游的呢?”孩子回答:“扭着屁股的。”说完离开座位扭起了小屁股,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一个个笑着边扭屁股边向前走,课堂秩序有些混乱。A老师见到这样的情形赶紧说:“小朋友,不要跑来跑去,大家坐下来,我们用两只小手合起来做扭的动作。”于是,孩子们在A老师的引导下用小手学做扭的动作,生动的身体扭动变成幅度很小的手指游戏。在评课时,A老师表示这样的处理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他这样解释:“我在上课前就料想到这个环节孩子会乱跑,所以我就想了这样的方法,为了防止孩子乱动,我怕大家乱成一团,我一紧张就跟着乱了套,课就砸了。”
药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方”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通过与青年教师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最怕的就是课堂上孩子“乱”,她们认为在公开课上尤其不能出现这种情形,“乱”是败笔,“乱”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试问一群不乱动的成人会有耐心坐在那里听童话故事吗?正确的儿童观指出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别差异。所以说,教师要看到孩子“乱”的本质,“乱”是他们对教学内容最为深入的理解,是童真童趣这一年龄特点的真实表现,因为他们把自己化身为故事里的可爱形象,时而爬、时而跳、时而欢呼、时而抱着一团。因此,青年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怕麻烦压制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比如在这一环节,大可以放手让孩子感知和表演小蛇的扭动,发展他们的直觉行动思维,然后再提醒他们:“小蛇扭到座位上休息了,看哪条小蛇坐得最神气?”相信这样拟人化的语句一定能让每一位孩子都变成乖巧的“小蛇”,静下心来继续听讲。当然要做到这样的张弛有度,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活动的流程深入把握到位,做到胸有成竹,无论孩子“乱”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把他们引领回到课的主线上。另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要注意给予幼儿一定的规则,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提醒他们能动也要能静。
所以,在平时扎实的教育教学基础上,熟记教学内容和过程,用心感知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当“乱”来临时,活而不乱地引导,这才是正确儿童观的应有之举。
二、怕“难”
B老师的公开教学是模仿骨干教师的成熟课例,是个音律活动,共有三个环节:一是欣赏音乐,二是动作学习,三是创编舞蹈队形,体现了从感知到理解到创造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本是个一气呵成的完整流程,而B老师在公开教学中只选了前面两个部分,把创编这一部分去掉了。问其原因,回答如下:“骨干教师的功底好,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我真的很佩服。而我经验不足,最后一个环节太难了,我觉得孩子学不会,另外我自己觉得这个教学内容也确实很难,我怕自己教不会孩子,我没有底气去教,所以去掉了。”
药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方”出自《史记·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与其站在河边看着肥美的鱼儿游来游去,幻想捉到鱼后的欢喜,不如回去抓紧时间结一张网,尽快将捕鱼的愿意变成现实。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对于一节课的难点,青年教师在首次公开教学时一定是心有余悸的,因为突破它们的勇气与方法都相对缺失,所以选择放弃是常人之举。直面一个公开教学的亮点,其实就是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只有将这些一一化解,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开教学。既然称之为难点,那就要想清楚到底难在哪里?像B老师的课中,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孩子理解舞蹈时的队形和如何摆出队形。针对这两点仔细分析,骨干教师在课中是这样帮助幼儿理解的:舞蹈队形用图谱表示,用笑脸表示每个孩子的位置,让孩子根据图谱确定自己应该站在什么地方;当孩子摆出队形时可以启发孩子考虑身高,矮的孩子在前排,高的孩子在后排;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理解横排、竖排、斜排的概念,并不断鼓励幼儿尝试着实践。相信这步步为营的请君入瓮法,一定能让难点一一击破。所以,青年老师如果用怕的态度面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那么就永远只能活在羡慕里。只有善于思考、勇于挑战、细心钻研,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进入内化成自己的教学心得,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教学观,才能结成属于自己的合适“渔网”。
三、怕“烦”
C老师的公开教学内容是小班的数学《按大小特征匹配》,主要通过三个情节帮助幼儿学习这一内容:给熊爸爸送大号蜂蜜,给熊宝宝送小号蜂蜜,给熊妈妈送中号蜂蜜。C老师通过课件,引导幼儿进行了感知与理解,进入到操作阶段后,幼儿开始自己操作。只见其中有五位幼儿非常迅速地完成了作业,交给了C老师。而其他孩子则相对动作较慢,C老师就巡回指导。而五位完成好的孩子则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活动结束后与C老师对话,询问她是否发现了这样的现象,C老师做了如下解释:“这五个孩子对于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如果再提供其他操作材料的话,会显得很凌乱,到时候我讲评就会很麻烦,就会影响我的公开教学的质量,实在太麻烦了,所以,我就让他们等在那里了。”
药方:因材施教。“此方”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如果“烦”是一个问题,那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如果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已经没有了问题,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呢?正确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关注人的人展。所以青年教师在首次公开教学中不能畏惧麻烦,而是应该细致地考虑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份操作材料,哪怕是一句小结语,也不能疏忽。要全方位地设想好孩子可能做出的反应,并根据这些预想,充分地准备好自己的应答,那么,在公开课过程中,就能够胸有成竹地进行引导。就如C老师,大可以放心地提供多种操作材料:简单材料——针对有能力发展弱的幼儿,相对比较简单;跳一跳材料——针对能力发展正常的幼儿,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高;难度材料——针对能力发展快的幼儿,略高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鼓励幼儿完成一份材料后继续挑战难度高的材料,而在课上并不需要对难度高的材料进行讲评,这可以作为活动延伸,这是经验的迁移。相信通过细节的多加思考与善加处理,就能将“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观念真正内化到心里,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这应该是对于教师最有分量的要求。纵观青年教师的首次公开教学,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她们的诸多优点:扎实的基本功、激情的教态、可贵的亲和力……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教学用语不够精练、对孩子的关注不细致、教学过程容易流于形式……但是,相信她们通过一次一次的实践与反思,终将树立完整而正确的儿童观、教学观,挖掘每一位孩子的最深潜力,引领每一位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