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渗透

2013-04-29张燕

课外语文·下 2013年2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育

张燕

【摘要】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我们的天职“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并举、相互兼容。摆脱和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它不再是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的,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寓德育于文本教学之中

文本是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基石,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筹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文本的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梗概、中心思想和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学会了此文的写作特点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借题发挥”,抓住文章的“字眼”,紧扣文章的“收尾”等等。一句话,只要我们恰当地开拓和引导并结合现实,就一定能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如,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成功》一文时,作者以“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来论述成功的艰辛和所需的付出。在论述中逐层剖析,列举事例,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教师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成功是等不来的,个人知识、修养、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勤奋好学方可达到的,必须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2011版的新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三个特色。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四基”的前提下,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各种训练中加强德育教育。如针对中学生“害羞心理”重的问题,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开展“演讲”,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训练初期,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演讲,演讲内容不统一要求,只要是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说出自己对人或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就此拾级而上,由原来的“自由说”过渡到有一定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写。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幸福与苦乐观》和《如果我去动漫城》等等,让他们通过写找到生活中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一些影视,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抗震救灾等等系列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使他们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应当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哲理,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尤其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要让他们明白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谈谈发自内心的实在话,让他们彼此之间都受到教育,真正实现学习教育两不误,最终使他们的素质和觉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教育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道德模范社会价值的精辟揭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典范、学生中的模范以及教师的自身形象给学生们树立道德榜样、塑造道德人格、培养内心信念,最后形成公民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风尚等。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陈毅市长》,全剧用十个片断、十个故事,写成十场话剧。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场。该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各场之间在情节上不相连贯,都是独立成章,而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对话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使学生们感受到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同时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长辈相处的方法与态度,运用正确的策略对待和处理现在哪怕是将来所遇的事情,避免浮躁、冲动,力求沉着、冷静和稳妥;学会顾全大局和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等等。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总之,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