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浓浓诗情 绘不尽悠悠画意
2013-04-29周韦华英
周韦华英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将对峻青先生的《秋色赋》进行解读,指导学生在一次次饱含感情的美读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以此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感受作者的语言美,谋篇美,创意美,并深深体味作品中不尽的浓浓诗情与悠悠画意。
【关键词】秋色赋;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这篇散文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期的一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的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幸存的人,但是由于这一年来吃树皮、白石头……导致了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又撑死了几千人。那时人们饿啊,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
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初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同时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的祝福。
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心底殷殷的期盼:“风呼呼地刮着,刮了整整一夜”,这“整整一夜”蕴蓄着作者多少盼望与期待!他盼望来年是一个丰收年,这样农民就不用再忍饥挨饿了。雪之所以被称为瑞雪,也正是它的知人心的灵性,它不久就下了,以鹅毛的形式纷纷飘落下来,如同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善解人意的“好雨”,在人们最盼望的时候及时地簌簌而落,人们高兴到了心里。大地静静地、尽情地张开怀抱,来迎接这一场酣畅淋漓的瑞雪,太多的激动藏在心里,生怕惊吓到它——这今冬第一场雪,只以“偶尔咯吱一声”,来传递内心无尽的喜悦与激动。
好一幅瑞雪图!好一幅丰收在望的图景!为了把雪景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叠词的运用。例如:“大雪整整地下了一夜”,“整整”(AA式)强调雪下的时间长;“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不久便见成片成片的雪花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了下来”,“纷纷扬扬”(AABB)“成片成片”(ABAB)渲染了下雪时的气势之大;“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ABB)绘形绘声地描写出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形态和灿烂夺目的光彩;“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簌簌”(AA)“咯吱咯吱”(ABAB)等词描摹了雪花下落以及人们踏雪时发出的响声。这些叠词的妙用,为描绘雪景、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一声“嗬”里,有多少眉头舒展,有多少忧愁疏散,使人一下子豁然开朗,使人的心一下子有了底。“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所有的人加上树木,所有的树木加上房屋,所有的房屋加上山川、河流都笼罩在喜悦里,都沉浸在幸福中。那“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以及那 “玉屑似的雪末儿”,还有带给人希望的晨光 ,缤纷的彩虹 ,都不约而同地向人们传递着喜悦与激动,这喜悦与激动终于按捺不住了,释放在那“咯吱咯吱”的脆生生的响声里,释放在孩子们天真的“叫喊声”里,只震得树枝上的积雪都簌簌地落了下来。啊!好一幅瑞雪丰年的画图!此情此景,连我都禁不住要“嗬!”地喊一声了。
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瑞雪丰年的画图。所谓胸中无尽意,尽在笔墨中。胸中情感浩浩汤汤,波澜壮阔,下笔之处,语言简洁、凝练,用语轻盈,静默,如雪花之飘舞,如雪野之无声。看似无意,却处处用力,无不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无不显示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处处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民生活的深深关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散文时,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当时人们渴望丰收好年景的心情。以此为前提,抓住作者关爱民生这条内在的感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索,在读中理解并体验作者的欣喜之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景色美。在一次次饱含感情的美读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以此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感受作者的语言美、谋篇美和创意美,并深深体味作品中不尽的浓浓诗情与悠悠画意。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