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议中国书法史写作中的“隐恶扬善”

2013-04-29李思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置换书法史文献

摘 要:书法史在面对文献的写作与选择问题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律,特别是在描述存在“人品问题”的书家时,总要想办法加以解决。解决办法不外乎三条,即:隐讳、置换、删除。而最终的目的和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隐恶扬善”。

关键词:书法史 文献 写法 隐讳 置换 删除

一、以“非善良之辈”进入书法史为例

面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在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勾画出一个整体的形象。但是,历史文献并不等于真实发生的历史,经常会有程度不等的出入。这出入一方面在于传承过程中受遗失、讹变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在第一手“源文件”的写作上,受各种条件制约,写作者也会有意无意地对史实进行整改,从而使历史文献与历史真实存在出入。面对书法史,在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前,同样有一套写法对其进行改造,这写法需要具体分析,以便得出认识规律。

中国文明史几千年,书法名家大有人在,宛若浩瀚星辰,不胜枚举。在这些书法家中,有许多在通史上亦留下光辉灿烂一笔的英雄人物,虽星移斗转,朝代更迭,但总被后人铭记,称颂不已。有些则是通史中的“非善良之辈”,或背上了千古骂名,或有不良的负面新闻。贤者如二王父子、颜真卿、“苏黄”、文征明、黄道周、傅山等。“非善良之辈”则有钟繇、蔡京、秦桧、赵孟、董其昌之辈。这些人物,不论正邪,正史均为其作传,给予官方评价,对前者大加赞赏,对后者轻则施以微词,重则大肆贬损。然而,书法史另有自己的一套写法,既对贤良人物的书法给以追捧和褒扬,也允许“非善良之辈”中的绝大部分进入中国书法史,但在同时,书法文献的记录则做出了必要的修饰与调整,以使书法史与整体的历史写作观、民族文化观相适应。

二、文献的态度

不同类型的文献在对待同一人物的问题上是有不同的态度的,而同类型的文献在面对不同的人物时态度也不尽相同。现在能够利用的书法文献可以笼统地分为:1.古代官方正史文献;2.古代非官方文献(文人私家著述);3.当代书法史文献。现在就上文所涉及的五位“非善良之辈”书法家——钟繇、蔡京、秦桧、赵孟、董其昌逐一做简要讨论。

在钟繇的问题上,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并没有强调钟繇的叛汉行径。《三国志》的写作态度是奉曹魏为正统的,这样做当然可以理解。而陈寿更评钟繇为:“钟繇开达理干,(与华歆、王朗)诚皆一时之俊伟也。”①而在文人著述领域就更是一派溢美之词,如袁昂《书评》曰:“钟司徒书字十二种意,意外殊妙,实亦多奇。”张怀《书断》曰:“元常隶、行入神,八分、草入妙。”②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赞之曰:“巧趣精细,殆同机神。”③可见,历代的文献记录者们并没有刻意强调钟繇“叛汉”的行为,而是避而不谈此事,讳饰过去了。而当代的书籍《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提出了曹丕篡汉,钟繇劝进的事体,但同时也引了曹丕的赞誉作为合理的解释。④可以说,这采取的是一种“隐讳”的手法。

在蔡京的问题上,作为正史的《宋史》将其归入第472卷列传第231“奸臣二”中,态度可见一斑。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中的叙述,则让我们知道了当时蔡京的巨大书名和明代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书法史厌恶蔡京的为人,对其进行了更换,即将“苏黄米蔡”中原本属于蔡京的位置换上了蔡襄,我们随手翻开一本当代的书法史,都是这样。而前人面对蔡京时,则也说得明白。如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曰:“宋人书例称苏、米、黄、蔡者,谓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耳。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虽然如此,蔡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再也不能恢复到他权倾朝野的时候。在这里,书法史采取的是一种“置换”的手法。在秦桧的问题上,作为正史的《宋史》将其归入第473卷列传第232“奸臣三”中,与蔡京卷比邻而居。而在书法上,也许是秦桧的名声实在太坏了,一般很少有论者谈及他的书法。个别的像陶宗仪《书史会要》曰:“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⑤至于像《江宁县志》里的宋体字是由秦桧创造的传说,则不足信。秦桧也像蔡京一样,曾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根据“趋时贵书”的逻辑,他的书法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追捧还是大有可能的,但是书史对他很是排斥。《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只对其一笔带过,而且认为他字中的飞扬跋扈、剑拔弩张之气一如其为人。⑥这种手法基本可以接近于“删除”,而在实际的传播效果上来说,也没有人去临写秦桧的字。

在赵孟的问题上,《元史》本传称:“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⑦可见正史没有强调赵孟身为宋朝皇裔而仕元的不忠,同时也承认了其在书坛的巨大影响。但赵氏的出身问题却始终在他身上留下了一道口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康有为所言“勿学赵董流靡之辈”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不过,和赵孟同时代的文人似乎对他的“变节问题”不以为然,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⑧而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则论及赵孟虽为重臣,但内心却异常悲痛,也援引傅山的评述表明了他是用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⑨这种手法在讳饰的基础上又做了美化,成全了伟大艺术家的声名。

在董其昌的问题上,《明史》第288卷列传176文苑4收董其昌条,是为正史。文曰:“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又“不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在这里,董其昌显然是正面的形象,但《黑白传》和《民抄董宦事实》这两部民间的著述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此二书中,董氏被塑造成了一个鱼肉乡民、强抢民女的恶霸,最终被愤怒的百姓烧了房子。这两种观点哪个更接近史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书法而言,不论董其昌做过什么,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也难以被忽视。可以说,董其昌堪称明末书坛宗主,虽仅列“晚明四家”之一,然“实际上刑、张、米之影响均远逊董其昌”。⑩书法史最终还是要取他正面的那一部分,其他的亦作忽略处理。

三、书法史书写总的宗旨是“隐恶扬善”

经过上述简要分析,我们可以见得,书法史不会因“人的品德问题”而将卓有成就的书家书作一概拒之门外,但在写作过程中,会刻意将这些问题做一解决,以与自古而来的人们的善恶认识、审美认识同调。

这种解决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即隐讳、置换和删除。

对钟繇、赵孟和董其昌的处理手法属于隐讳一类,即将不良的信息尽量的弱化、忽略,抑或找理由加以美化。而对蔡京采取了置换的做法,秦桧则几近于删除。

依此看,书法史书写总的宗旨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即是“隐恶扬善”。为了将“非善良之辈”纳入书法史中,更要做好修饰工作。但如遇实在无法处理的大奸大恶之徒,则在保留其书法史料的同时,对其人进行应有的抨击。

古代本无书家一职,皆是官场之人兼任,官员德行有缺,可以列入“别传”,在史书中加以否定,但若要进入书法史,就不得不做一番讳饰工作。古人有为圣人讳、为贤者讳的惯例,但恐怕不是圣人、贤者也要讳的,归根结底是为自己讳,为自己的这个行业讳。如果书法史请进来的都是些大奸大恶之徒,那这个行业将如何自处?如果书法家的主流都是忠贞之士,就又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献记录者所持的视角和态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立场的人看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在曹魏,钟繇就是忠臣而不是叛臣,而在元代统治者眼中,赵孟不过是一个顺民而已。清初,董其昌得到了康熙帝的厚爱,备受推崇,清代人所编的《明史》恐怕也不能不对其进行偏袒。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认知模式去孤立地评价古人,更不能用这种态度去衡量古代文献的存在价值,而是要以时代为背景做综合考量。

归根结底,中国书法史的写法还是隐恶扬善,这恐怕和国人对艺术的至善情节是分不开的。

① 《三国志文类》卷五十一(文渊阁四库本)。

②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178页。

③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8页。

④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72页。

⑤ 《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本)。

⑥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第278页至279页。

⑦ 万经:《分隶偶存》卷下(文渊阁四库本)。

⑧ 《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七(文渊阁四库本)。

⑨ 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6页—17页。

⑩ 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333页。

作 者:李思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11级学术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史、艺术传播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置换书法史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