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张坤
张坤
回顾自己多年信息技术教学,我认为小学计算机教学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于是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信息技术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正好体现了“掌握学习”的基本精神。
下面我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掌握学习”原理的方法。
虽然课堂中有许多可利用的强化物,如教师的注意,与其他同学聊天的机会、玩游戏的机会,但这些强化物如果以任意方式来提供,则可能丧失其强化作用。而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又称祖母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你作完家务之后,你才可以去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我们,我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一般来说,教师同样的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同效果。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温和斥责学生将会更好地减少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是否使用斥责、如何使用斥责,应根据不同场合而定。
这一观点,我在课堂上有过类似的亲身体验。那是一节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平时各方面都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时,我便非常生气地指责他说:“你真笨,看來你呀,只是这样了,什么学科都学不好,真是无可救药了。”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全班学生们的眼神都集中到了他身上,那个小男孩低下了头,整节课他一言不发。课后,我心里有些自责。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斥责是分场合分地点的,学生们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应该去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行为塑造也称为连续接近法,是强化每一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在行为塑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技术。所谓“任务分析”,就是教师把期望学生掌握的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并按等级把任务分解为基本技能和子技能的系统。通过描述各个小步骤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在进行每一步骤之前,明确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前提技能,还可以了解导致学生困难的原因。应当注意,塑造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适用于有关持续性、准确性、速度性的一类任务,需要大量的技能练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在教学“复制图形”一课时,我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先阅读课本,同时欣赏老师提供的直观图片,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以轻易地画出四个大小一样的皮球;可以画出两只完全一样的小眼睛;可以画出一大片树林;可以……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成果和进步,我再与他们一起总结复制的用途:(1)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节省时间;(2)精确度高,可以避免失误;(3)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地根据教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树林、花丛、奥动图标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原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掌握学习的基本假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再配合适当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目标。在使用掌握学习时,教师将课程分解为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所谓“掌握”,意味着在一项测验中获得80%~90%的分数,或者有其他的测评方法。
根据前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以后的学习内容,这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在掌握学习中,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供学生循环使用,来实现未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