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性主义

2013-04-29杜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反抗静默

摘 要:“我爱你,但和你无关”是2005年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经典台词,这句话曾引起一时轰动。看似体现了女性群体爱情的独立性,实则在电影中却深入反映了女性群体的被动、静默、陷入困境中的自我无助的救赎,唤起我们对女性人生的思考及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被动 静默 挣扎 反抗

根据20世纪初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的电影由中国新晋女导演徐静蕾搬上了银幕 。“我爱你,但和你无关”是歌德的一句话,也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这句话道出了徐导所要传递的影片内涵,就是以现代女性的爱情观——“我爱你,但和你无关”去诠释一个陌生女人毫无保留、奋不顾身的爱情,但这个创作效果是不理想的。整部影片还是更多体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爱情中的卑微,始终保持着“他者”,被动的地位,一种无助、甚至是痛苦,更多唤起的是观众对于整个女性群体命运、爱情、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和关爱。我认为,连徐导也已经体会到了改被动为主动时的无力与不现实。所以,在影片中把最能体现女主角受难的情节,即她从怀孕到生产所遭受的全部苦难轻描淡写,仅用了三句话和四个画面带过,而主要展现女主角在生育后,为了生计,做了妓女、当了他人的情妇等情节,这些似乎也是在刻意增强女性在爱情面前的主动性,有意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一、“他者”的被动

电影的原作家茨威格曾经说过:“女人只不过功能性的,从属于男性的客体;她只拥有躯体、性、生殖的物质特性。”女性只能以“第二性”或者“他者”的身份出现。她们没有言说的权利,更不可能有完全的独立,只是男性的附属品。陌生女人在电影中就是以“他者”的身份出现,以沉默的方式释然自己的感情。她默默地关注着作家,默默地吻着作家曾经抚摸过的地方……当她随着母亲远嫁山东后,为了能够再次见到作家,坚持考到了北平师范来读书。她执着地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为了作家而活。她只想把自己献给他。她爱他爱得痴狂,爱得迷离,爱得奋不顾身,飞蛾扑火。她穷尽自己一生的思念,都为了能与作家的不期而遇。终于,她的愿望实现了。一次偶然的暴动,使两人发生了一夜情,成为了他的女人。当他送给她一只白玫瑰后,她相信他还会回来找她。但当他回来后,又同其他女人厮混在一起,早已忘记了她的存在。而她却认为他没有错,没有责任,只需要自己来默默承担就好了。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自己索要的,就如那句话,“我爱你,和你无关”。陌生女人爱得失去了理性,只是一味地妥协、屈从。在两人的爱情中,始终都是一种失衡的状态。难道陌生女人就不希望作家钟情于自己?其实不然,她在他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上一束白玫瑰,以期能够唤起他对自己的回忆。只是这一切都是枉然的错付。面对错付,面对背弃,她始终还是没有勇气站出来告诉作家,自己的真情,自己的牺牲,唯有默默承受。我认为,这就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缺失的表现。陌生女人她还是遵循了大多数女性的观念,她面对强大的男性世界时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作为一个和男性一样的主体,在男女恋爱关系中只能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就像波伏娃所说“为男人献身的女人,注定要受到爱情的困扰”,陌生女人的命运注定是一场悲剧,她也自然成为这场爱情的牺牲品。究其本质而言,她对于自己选择的救赎,对于作家不负责的理解,陌生女人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无奈,一种女性独立思想意识的缺失。

如果说,陌生女人和作家发生一夜情被无情抛弃后,她能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愚昧,她的一生也不会是以悲剧结束。可怕的是,她将这种附属、屈从的思想进行到底,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在作家离开后,陌生女人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竟没有去追究作家当爸爸的责任,而是自己历经苦难生下了孩子。她坚持认为孩子是自己要的,与他无关。对于孩子,她把孩子看成了是作家的一种延续。在孩子身上找到了作家的影子。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似乎就是作家赐给她的礼物,是陌生女人全部的生命支持。她不愿意让开朗、美丽的孩子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在小胡同的垃圾堆里,生活在毒气熏天、卑鄙下流的环境里,在一间陋室的污浊空气中长大成人。她要让孩子像作家一样修长挺拔、一样标致潇洒、一样优雅风趣。而由于自己经济上的无力只能做了军官的情妇,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孩子优良的生长环境,来换取孩子一流的教育,实现自己培养孩子的愿望。面对自己出卖肉体,她进行自我救赎、安慰。她认为她只属于作家一个人,既然他不爱她,那么她的身体怎么样也觉得无所谓了。

为了自己近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她再一次地无从选择地依附了男人,表面上是依附于军官,实际是借助他的财力来抚育自己的孩子。其实她是再一次地选择从属于作家。因为,孩子就是作家的一个化身,她把自己对作家的爱近乎疯狂、毫无保留地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面对孩子,她只能靠出卖自己来承担一切。因为,她深知,作家面对她时都已无记忆,更何况是他们的孩子。他早已习惯了自由、四处留情的生活,怎会为她改变。而自己早已将身体和情感归属于他,所以,理应由她来牺牲自己培养孩子。可见,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只能是“他者”,对于男性的屈从、附属这种思想早已习惯、坚定、甚至麻木,再次深刻地体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深度缺失。

二、“自我”的主动

对于陌生女人而言,一直希望有一天,哪怕是生命的尽头,作家通过那一束白玫瑰能够记起自己,回报自己全部的爱。然而,当他们再次相见时,这个念头被彻底打碎。再次相见仍然是旧的桥段,依然是一夜情,依然被作家无情地忘记,甚至在她离去的时候,还在她的暖手宝中放了钱。于她而言,是一种侮辱。更为痛心的是,当她离开院子的时候,他的仆人竟然认出了她。对于她,除了饱含泪水,满腹心伤,再无办法。她只能无奈地说:“只有你,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记,只有你从来没有认出我。”反复修辞的使用,强调了自己被作家拒斥于情感门外的无奈与苦楚。于陌生女人而言,就此可能对作家情感彻底断裂了,因为她已经遍体鳞伤,毫无价值了,自己终将是一场错付。但她的生活,除了用一生的思念唤起作家的回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孩子。孩子是她生活的动力和全部。可孩子的死亡破灭了她生活的所有希望,也带走了她活下去的勇气。但同时,却带给了她言说的勇气和权利。她决定由“他者”变为“自我”,由“第二性”变为“第一性”,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地反击,实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付出。于是,就像影片的开始一样,陌生女人选择用书信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在他四十一岁生日的时候,终于收到了这封诀别信。女人以独白的方式诉说了对他的真爱和付出。以“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开始了这封书信。当他读完这封信之后,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地坍塌了: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猛然一怔:他觉得,自己的世界似乎被一扇看不见的门关闭了,阵阵穿堂而过的冷风把他从另一个世界中吹醒。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在两人的爱情世界中,此刻,终于可以说是平衡了。陌生女人的勇敢反击,显然打败了这个男权世界的代表,他彻底地败给了这个身份卑微的女人。她胜利了,用实际行动营救了自己。她并没有因为自己话语权利的剥夺而放弃对自身命运的改变,对自身情感价值的肯定。女人通过书信赢取了与男性对话的可能,争取到了自己的话语权利。这也意味着她的“他者”地位的改变。陌生女人的倾诉实际上隐含着多重话语。第一,有一种女性被男权歪曲和压抑中觉醒的声音;第二,表明了女性对于独立自主的意识的追求和实践;第三,传统社会的父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减弱。陌生女人通过书信实现了自我认证,让言说变为拯救自己的工具。她的反抗、转变潜藏着一种深层的、强烈的自我表达、自我掌握命运的追求,揭示了她想要改善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渴求。

可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女子顽强而执着的情感追求、无所企图的深情,与一个风流且无情、虚伪、消极冷漠的作家的滥情。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深入地说,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子一生的情感蜕变。由“他者”到“自我”,由“第二性”到“第一性”,由沉默无语到书信抢夺话语权,由静默的付出、不求回报到对自我情感的主动肯定,从对女性意识的缺失到主动实践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这些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群体的希望,也鼓舞了整个女性群体的士气。我们现在也仍需增强这种自强的女性意识,摒除社会的男女不公平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晓雯.李安电影女性主义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2] 章旭清.“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键词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 杨依然.女性导演作品中的“政治”——浅析《女人四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影视评论,2005(1).

[4] 金梅.为女性电影而战——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述评[J].电影评论,2012(2).

[5] 张璐.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J].学术论坛,2007(7).

作 者:杜萱,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在读),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与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反抗静默
世间有许多静默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世界不静默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缺失
对西尔维娅?普拉斯代表诗歌《爸爸》中女权主义的研究
压抑与反抗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虎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