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墓志铭中蕴含的时代悲剧及原因
2013-04-29谭研
摘 要: 陈子昂的墓志铭涵盖了处士、小吏、名士、公侯等各色人物的悲剧,而初唐武周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士人的儒家教养与封建权力本位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时代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陈子昂 墓志铭 时代悲剧
一、综述
陈子昂的墓志铭涉及面广,涵盖了隐居求道的处士、沉迹下僚的小吏、特立独行的名士,乃至身居高位的公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笔下焕发光彩,共同反映了初唐上升时代的悲剧。这悲剧的背景一方面是武则天时代上升的国势,士人既可从军边塞,建功立业,亦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另一方面是“武周革命”的政治气候,它加剧了士人的儒家教养和封建权力本位之间的冲突,仕途充满了凶险和失意,士人极易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面对凶险残酷的政局和沉迹下僚的处境,士人或回避、或正视、或迎合,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部分士人隐于农耕,做地方豪强,但初唐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注定了这种选择的失败。
二、悲剧的表现:出仕和隐居的悲剧
时代的主流选择是出仕。初唐昂扬的时代氛围激起中下层士人的从政热情,他们经科举入仕,“试永州湘源县尉”①,“进士高第,拜白水县丞”{2},仅得一小吏,而且沉迹下僚,“补凤州黄花县丞”,“转易州遂城县丞”,“任曹州离孤县丞”。③面对困境,士人有三种选择:
一是回避,《昭夷子赵氏碑》中赵元亮的选择很典型。他身处仕途,半官半隐,“到职岁余,默然无言,唯弹琴采药咏尧舜”④,不苟合,不逢迎,不扰民,最终走向山林隐逸,郁郁而终。二是正视,以离孤县丞、水衡鉴丞、河内县尉为代表,如河内县尉“四举有道,三历下位,宴如也”,“凡礼所职,皆以清廉仁爱著闻”。⑤他们才高位卑而乐天知命,做好本分以造福一方,在动荡的政局中,仅得善终。三是迎合,《申国公高君墓志铭》一文中,高氏出身功勋世家,早年仕途得意。调露元年,唐高宗利用太子李贤谋反一案打击功勋世家,{6}他被贬循州司马,后被启用,“因追寇至广州,遇疾薨于南海之旅次”⑦。子昂惋惜他天命不佑,未能重振家声。由此看来,士人回避、正视或迎合,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时代的补充选择是隐于农耕,做地方豪强,陈子昂家族是代表。其祖父“启林泽、辟良田”直至“家累千金”,“恂孤寡、振穷乏”,乃至决州郡之诉讼。⑧其父“早为州闾所服”,却“属忧艰不仕”⑨。子昂二十一岁入长安游太学,四十岁归隐,致力于政治;⑩堂弟陈孜“豪英雄秀”,隐于农耕,为其伯父称赏。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子昂立志出仕却未能兼济天下,默然归隐且不得善终,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11}陈孜立志齐家却未能重振家风,虽“为时辈所高”,可惜“遭命大过,栋挠而殒”。{12}
三、悲剧的原因:士人的儒家教养与封建权力本位之间的矛盾
理性来看,时代悲剧的原因在于封建权力本位与士人的独立人格相冲突,这在墓志铭中有所体现:士人的家学渊源,“代为大儒”,“儒术传嗣”;行事方式,“性惟仁孝,行实温恭”;性格气质,“黄河一直,青松万仞”;政治理想,“君臣遇合可致太平”。儒家教养能培养士人的道德良知,但未必能培养他们的行政能力,尤其在“武周革命”的政治氛围下,二者冲突更加激烈。武后为取得最高权力,重用酷吏,大力打压宗室和世家;同时完善科举,提拔新进,收揽人心;形成酷吏、内宠、后戚得势,而下层士人亦有用武之地的复杂政治格局。{13}复杂险恶的政局导致多数士人难以坚守儒家的信仰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困境中,道德操守坚定的士人选择了回避。子昂感慨赵元亮“名闻天下,而不达于堂上;智周万物,而不适于一人”,{14}是没有认识到封建专制之下,一切人都只能是政治的工具。士人进入仕途,如不能放下身段,变节从俗,不论是抗争还是回避,内心都会充满苦闷和矛盾。赵元亮凭借漫游干谒,天下知名,而“代议迫厄,不容其高”,于是“到职逾岁,默然无言”,回避现实,至于“州郡默然承化”,是子昂的溢美之辞。值“武周革命”之际,时俗浇薄,士民趋利,争告密,献福瑞,甚至出现僧人伪撰佛经劝武后称帝的奇观。{15}赵氏以天下为志,经科举入仕,可惜所学非所用,沉迹下僚,无可奈何地走向隐遁,郁郁而终。怀着极其苦闷不平静的心态,他如何能达到独善其身、怡情养寿的隐逸目的?
与此同时,部分士人敢于正视险恶的政治环境,虽沉迹下僚,却秉持儒家中正平和的处事之道和务实稳健的政治作风:“行高职卑,不改其操,学优禄薄,不怨于天”,如墓志铭中的离孤县丞、水衡鉴丞和河内县尉。子昂高度赞赏他们,因为大多数人要么寡廉鲜耻,投机钻营;要么洁身自好,怀才不遇。这种中正平和的人生态度,在那个浮躁功利、追求世俗享受和全无真诚信仰的时代,{16}是一种合适的反拨。即便如此,其人、其事、其气节却湮没无闻,子昂深表不平:“丹书不藏于动府,青史不昭于方策,一绝故老之口,孰知夫子之贤哉?”,{17}其政治作风和处事之道不为浮躁功利的主流社会所认可,最终悄无声息地死去。
平心而论,社会主流的抉择既不是回避,也不是正视,而是迎合。士人如果紧跟形势,上升的通道很多:或争献福瑞,或党附后戚,或告密买官。值“武周革命”之际,武氏摧毁了原有的权力体系,热心政治的功臣世家往往被卷入斗争漩涡,难以自全,《申国公高君墓志铭》和《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就是例证。不止宗室世家,作为鹰犬的酷吏、内宠和后戚也不得好死,迎合政治形势的士人或许能保一时的名位和安逸,但很少有善终的,宋之问党附张易之被流放杀头就是明证。
如此看来,出仕意味着悲剧,隐于农耕,却未必能全身免祸。汉末以来,分裂的政局客观上为地方豪族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们凭借自己的庄园经济,成为各政权拉拢的对象:“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18}初唐贞观年间“修养生息”的国策也促进了庶族地主的经济发展,当时科举制尚未完善,他们往往学仙修道,“山栖绝谷,放息人事,饵云母以怡其神”,{19}致力于教育后代。随着政局的稳定和科举的完善,他们将从政的希望寄托于后人,恰逢“武周革命”,身处政坛的士人动辄得咎。同时,在新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挤压了地方豪强的生存空间。陈孜就算不短命夭亡,能尽展所长,陈氏家族也不可能有过去“四方豪杰,望风景从”的辉煌。陈孜选择隐逸农耕的人生之路,以期维持地方豪族的地位,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注定了这样的选择不合时宜。
四、悲剧的性质:初唐上升时代的悲剧与陈子昂
陈子昂墓志铭中蕴含的众多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上升时代的悲剧。无论是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还是上层世家子弟;无论他们的志向是科举入仕、兼济天下,还是隐逸农耕、求仙修道;无论他们是奉行投机钻营、无所不为的人生哲学,还是秉持中庸平和、明哲保身的处事之道,皆求而不得,乃至不得善终。这显然不是一个人、一类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然而,这个时代国势强盛、思想开明、政局动荡但并未失控,它既不同于西晋正始年间,因极度的思想专制导致的人生悲剧,如阮籍和嵇康的悲剧;也不同于明万历年间,因国力衰微和文官制度极度腐败所导致的时代悲剧。{20} 一言以蔽之,这不是没落时代的悲剧,不是梦醒了而无处可走的悲剧,恰恰相反,是上升时代的悲剧,是梦醒之后,处于黎明之前的那短暂黑暗之中的悲剧。虽然苦闷压抑,但绝不低沉颓废,而是充盈着一股青春期的躁动和昂扬。
事实上,这时代悲剧的代表并不是墓志铭中的各色人等,而是陈子昂自己。他拥有“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21}他的孤独不是“举世皆醉我独醒”式的,而是能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尊重乃至褒扬的。好友卢藏用在他死后,为其所撰《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对其在文统、政统、道统方面的革新极尽赞美之辞。正因为子昂的人生悲剧代表了时代精神,他为同道中人撰写墓志铭时,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乃至反思、批判,从而在为数不多的篇章中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剧。
{1}{2}{3}{5}{9}{12}{17}{19} 《全唐文·三·卷二一六》,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2184页,第2187页,第2184页,第2186页,第2186页,第2184页,第2186页,第2187页。
{4}{7}{8}{14}{18} 《全唐文·三·卷二一五》,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2177页,第2178页,第2170页,第2178页,第2170页。
{6}{15} 《资治通鉴·14》,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第6397页,第6467页。
{10}{11} 彭庆生:《陈子昂诗注·附录·陈子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3页,第309—310页。
{13} 《船山全书·第十册·读通鉴论·卷二十一》,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818页。
{16} 刘朝谦:《陈子昂的形上之思与诗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0}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
{21} 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3页。
作 者:谭研,文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