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理论意义
2013-04-29张璟李波
张璟 李波
摘 要: 音乐教育与创新的培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音乐便无从发展。音乐思维与创新思维都由大脑右半球起主导控制作用,这就使得音乐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深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发展战略核心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理论蕴涵
“创新”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十八大报告对创新有着热切的期待与要求,报告全文“创新”一词共出现57次,频次之高,可见党和国家对“创新”有着热切的期待,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对于国家生力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应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右脑,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同时它还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发展战略核心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音乐与创新的共性
音乐思维与创新思维都由大脑右半球起主导控制作用,这就使得音乐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音乐与创新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质上存在共性
人的思维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分为一般思维和创新思维,音乐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突破—重造,其实现过程是突破、创新、再突破、再创新的一种循环,音乐思维的本质也是体验、升华、塑造,音乐思维的过程,即为对美的发现与发散及对美的重组与塑造,因此,音乐思维自始至终处于发现—对比—突破—重造—再发现—再对比—再突破—再重造的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所以,音乐思维与人的创新思维本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二)形式上存在共性
创新思维以非逻辑的形象思维为主,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其表现形式为直觉、想象、灵感和顿悟,其特征表现为灵活性、求异性、突发性,状态呈发散式。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具有辩证性质的矛盾思维,它需要直觉与想象。音乐的形成也需要具备敏锐的直觉、新颖的建构和丰富的想象。在音乐中,离不开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想象力及新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可以认为,作曲家通过想象力的引导尝试新的创作方式,通过直觉把握尺度。
(三)思维路径上存在共性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奋求、满足、再奋求、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音乐也具有人的这种特征。”创新思维的过程充满着直觉判断、重新建构、酝酿构思,正是由于发现、突破、建构、再发现、再突破、再构建的循环往复,才使得创新的升级。而音乐中也充满直觉判断、重新建构、酝酿构思,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音乐便无从发展。正是在音乐的各种表现因素及表现形式之间的创新,通过不断地激发矛盾而追求变化,最终得以协调与平衡、完美与统一。所以,音乐其本质就是创新,就是根据自身的本质需求,对声音进行优化组合。
二、音乐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艺术带给人的影响会使人终身受用,音乐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亦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孔子把“乐”列为六艺中的第二位,以“乐”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主张“礼”“乐”并举,用“乐”来陶冶性情,美化社风尚。柏拉图也曾说,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对美的事物的识别能力,并浸润、美化、滋养人的性格和心灵。
其次,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创新思维。尼采说过让思想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更有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若没有音乐教育,就不会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是通过艺术教育,将儿童变得愈来愈思维敏捷,愈來愈富有创造力,并能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其艺术经验。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的观点是:“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音乐素质教育在启迪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许多学者、科学家们都给出了精彩的论述。如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早在18世纪就非常形象地描述:“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觉就活跃起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美是思维的源泉,并认为在音乐旋律的影响下产生的鲜明形象能够活跃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一)音乐能够提高思维敏锐性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的敏锐性。思维敏锐是指大学生能够在别人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创新点,并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微不足道的现象或特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音乐就是让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正如罗丹认为的那样:“所谓大师,就是能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别人见过的东西,并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
(二)音乐能够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能让人无限遐想,发展人的想象力,在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由于联想、想象等活动的参与而得到空前提高。而灵活性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也是发散思维的前提,是衡量大学生创新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灵活性根植于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创新则是想象最终的目的。
(三)音乐能够提高思维全面性
音乐是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活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人的各种感官、感觉之间密切联系,并表现为知觉。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形成对不同音乐特征的全面把握,进而构成对事物组成要素的全面认识。因此,音乐素质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对事物的一种整体的、全面的把握。马斯洛曾说:“音乐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作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音调和形式,纳入一首曲目的统一体中。”
(四)音乐能够提高思维独创性
音乐创作是音乐家们通过改造、升华客观对象,独树一帜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是基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音乐才华,以表达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因此,音乐是创新性的创造成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等特征。对于接受音乐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大学生凭借自身的直观经验、知识、想象及情感等去品味和把握所接触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调动整个心灵,去理解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的独创性便有了自由畅想、充分张扬的机会。因此,音乐教育能够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创新的培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坚持不懈地开展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形成活跃的形象思维,进而提高相应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培养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入手,音乐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瑾.关于中国音乐学创新研究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9(5).
[2]许亚娟.音乐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0,(5):114-115.
[3]闫淑芬.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家,2007(12).
[4]蔡际洲,许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10).
[5]罗赛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2).
[6]丁东红.国际比较视野下现代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创新[J].中国音乐,2012(1).
基金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Y100009990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