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探究
2013-04-29彭敏儿
彭敏儿
摘 要: 本文阐述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视频,创设趣味情境;结合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自制图片、模型、动画效果,创设微观情境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利用上述不同的学习情景,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学习情境 创设方法
初三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刚接触时都非常喜欢化学,学习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部分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少学生抱怨:“化学记忆的东西太多了”,“越学越没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的辅助下,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认真翻阅教材的内容,发现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环保资料、研究性实验、图片等情景素材近六十个,它为某一主题的学习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1],目的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是对我校化学科组教师(六名)对教材情景素材利用情况的调查:
由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化学科组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情景素材的使用和呈现。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地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呈现其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实施过程,谈一谈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些具体方法。
1.运用视频,创设趣味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理念是: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个理念,其实体现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的现代教育观念[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情景的牵引下让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吸收、理解化学的知识。
案例1.二氧化碳的性质
[视频]观看“死狗洞”
[提出问题](1)为什么火把越靠近地面,火焰越小?(2)为什么狗会死去?(3)为什么视频中说二氧化碳不仅能杀狗还能杀人?
利用视频中一个个有趣的情景引入,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之下,带着这些疑问,积极地投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最后上述种种疑团由学生自己逐一解开,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2.结合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和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和化学技术,而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許多物质材料、化学现象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利用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适当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案例2.一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阅读两则新闻报道:(1)打火锅而导致煤气中毒;(2)2012年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垃圾箱生火取暖中毒身亡。
[提出疑问]煤气为什么使人中毒?中毒的原理是什么?怎样避免煤气中毒?
教师从这些新闻事件导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因为学生自己或家人,每天都会接触或使用到液化石油气,所以他们非常渴望知道原因,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新闻报道、真实故事等热点问题,将自然中、社会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唤起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学习的实效性。
3.自制图片、模型、动画效果,创设微观情境
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展现图片、模型、动画效果等学习情景,激励、唤醒、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
案例3.分子和原子
[教师活动一]将一束颜色鲜艳、芳香扑鼻的香水百合带进化学课堂。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
图1 几种宏观物质
图2 几种宏观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教师活动二]先展示一些宏观物质,如图1所示,再展示这些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些图片都是教师自己制作的)。
[学生活动二]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是化学学习中,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课,教师必须创设能触动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情境,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微观世界。课堂上从“闻到花香”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到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从观看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然后再展示一些宏观物质和这些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回归闻到花香的事实,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微观粒子的真实性。
通过这些学习情境,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去体会,把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想象、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逐渐构建起一个微观的化学世界。
4.精心选材,避免滥创情境
学习情景的创设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无的放矢,否则就会偏离课程的教学目标,取得反效果。
案例4.碱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NaOH溶液中通入CO (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NaOH能否与CO 发生反应?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探究NaOH能否与CO 发生反应。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教师点评]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如图3所示。
图3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装置
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许多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NaOH能否与CO 发生反应这一探究实验上,创设许多的学习情境,证明两者能发生反应,这就偏离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题的核心点在于用微粒观去认识: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之所以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是因为OH 的存在,从而归纳出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此本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从微观角度入手分析、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把案例4修改后的案例如下。
案例5.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一]观察几种碱溶液的微观粒子图,如图4所示,思考:
图4 NaOH、Ca(OH) 和K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
(1)从物质的类别看,它们是否属于同类物质?为什么?
(2)这三种物质是否会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②用石灰砂浆砌砖抹墙很牢固;③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1)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摇?摇?摇?摇?摇?摇;
(2)Ca(OH) 的用途:?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提出问题]通过活动一、二,你推断NaOH能否与CO 发生反应?为什么?若能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如图3所示,证明NaOH能与CO 发生反应。
展现几种碱溶液的微观粒子图,从物质的微观组成入手,总结出组成上的相似点。在这知识基础上,利用生活事例诱导学生分析氢氧化钙与CO 的反应本质,推断出氢氧化钠也能与CO 发生反应,归纳出氢氧化钠与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两种碱与CO 发生反应的原理,进一步推断出氢氧化钠也能与SO 发生反应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立足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已有知识来带入新知,通过对宏观和微观不同视角的理解,学生对碱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情境的创设,只有围绕着课程的最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来展开,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一节课下来后,一年的学习结束后,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科素養仍停步不前。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针对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景”这种教学方法,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份问卷调查。
问题如下:(括号内为百分比结果)
1.你了解“学习情景”这一词语的意思吗?
A.了解 B.大概知道 C.不了解
2.你是否喜欢老师利用“学习情景”来进行相关的教学?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3.你觉得“学习情景”在教学中的创设,能否让你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去?
A.能 B.不能
4.你觉得老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与所授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吗?
A.密切 B.一般 C.毫无关系
5.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希望老师继续创设“学习情景”来教学吗?
A.希望 B.不希望
在收到的162份有效问卷中,有关数据如下表:
表1 问卷调查情况
由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中引入创设“学习情境”这一教学方法的认同率还是非常高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切的情景中,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要求获得新知的态度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同时恰到好处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得到较大提高。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4]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熟悉更高层次问题的思维过程。“情景”可以给学习过程带来疑问和惊奇,以“情景”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景”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设置恰当的“情景”,通过“情景”启发学生积极地观察、思维。以“情景”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江田.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化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祖浩,金惠文.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谢建辉.运用创设情境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09(09).
[4]魏东.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体会[J].化学教学,2008(10):27-28.
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