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意象悲剧意识的审美价值解读

2013-04-29韩进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张爱玲悲剧

摘 要: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不少都运用了意象来叙事。而且,以意象叙事也成为张爱玲的特长。“夜”拥有自己的特定意象,美得悲凉、美的深刻。而且,在张爱玲的诸多文学作品中,许多人物的命运都借助“夜”这一意象来描述,写出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悲剧色彩。作者拥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见解,对人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领悟。

关键词:“夜”意象 张爱玲 审美价值 悲剧 意识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一种艺术形象,而这种艺术形象是被创作主体应用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同时借用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创作出来的。简单来说,意象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将主观的“意”寓于客观的“象”之上。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创造主体的情感与思想,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寄托。创作主体借助于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叙事学》中,杨义曾如是说:“研究中国的叙事文学就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述方法作为最基本的命题之一,进行深入而正确地解剖,才能真正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所在,重要特征所在。”张爱玲作为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突出地位的作家,在运用意象表达感情方面极为擅长,运用得极为得当。张爱玲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是华丽的,又是荒凉的,而多数文学作品中,张爱玲常常喜好“夜”这一意象,而正是运用“夜”这一意象的悲剧意识,使张爱玲将众多人物的人生编织得悲苦而又清凉。张爱玲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女性,都带有扭曲的性格以及变态的思想,更有悲剧性的命运,而张爱玲就是巧妙地运用“夜”这一意象,将这些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主人公悲剧性的一生以及无可奈何的人生,“夜”这一意象能够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创作主体深谙“夜”的悲剧意识

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艾略特曾如是说。童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来说,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与经历可能会为其打开文学的大门,更能够推动其不断地前进。海明威曾说:“童年的不快乐成为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文学训练。”也许对于多数作家来说,童年生活充满着伤心的回忆与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但是,正是由于这诸多的悲伤,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体验,他们才能有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奠定自己在文学界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张爱玲,作为文学界里的传奇人物,同样经历了一个那样的童年。经历了童年的与众不同,她内心极度渴望一种酣畅淋漓地倾诉,渴望用笔来抒发自己难以言表的情感,去挑战一种荒谬,一种那个年代独有的苍凉。张爱玲对“夜”这一意象情有独钟,追根溯源,可以在她的童年找到原因。在童年,她曾经被自己的父亲囚禁,使她对“夜”有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这些,在她的《私语》中可以体现:“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我读到它就想起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这明显是写出了“夜”的一种悲剧意识。由此可见,正是这些与众不同却难以磨灭的悲凉的童年记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对文学的创作,影响了她的情感方向。同样,著作《张爱玲的意象世界里》曾提到:“文学来自作家的生命,创作只有如同是从自己身体中抽出一根肋骨来那样惊心动魄、牵肠挂肚,才能创造出一代文学辉煌。”张爱玲将自己的一根肋骨从身体内抽出,必定少不了骨肉相连分离时的那种痛楚,内心也必定少不了感情的复杂变化。这些,都能从张爱玲的身世中找到相应的解释。

张爱玲出身显贵,其祖母系清朝末年有名的大臣李鸿章的爱女,其祖父名张佩纶,乃是清朝末年“清流派”之中间人物之一。家世的显赫让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却缺少同龄孩子应有的快乐。张爱玲之母,在那个年代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处事方式,对自己一生的愿望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却疏于子女的教育与关爱。张爱玲从懵懂无知的童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母亲总是对她忽冷忽热忽近忽远,给予的温暖只是片刻,但是黑暗冰冷的感觉却时常存在。张爱玲自己曾经表示自己对母亲的爱是罗曼蒂克似的。相对而言,张爱玲的父亲却显得温暖而慈祥。在张爱玲的童年时,父亲给过她温馨的生活,细致的关爱,这使得张爱玲想到父亲便感到温暖、温馨。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在当时看来较为现代的女性,其常年留学国外,对张爱玲疏于关爱。而张爱玲仅与父亲互相陪伴,对父亲的感情甚为深厚,甚至在张爱玲迟暮之年,看到父亲书写的英文,仍有一种暖暖的爱意。而父亲给予张爱玲的也只有这些,作为一个封建家长,父亲的专横使他对待张爱玲的态度也随着心情与喜恶的变化而变化。相比于父亲的爱,张爱玲得到父亲更多的是一种封建家长的蛮横、专制、暴力甚至是虐待。记忆中父亲母亲给予的不够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后来继母的挑拨,使这个家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各种压力,都将渐渐在张爱玲与自己的父亲之间产生,进而爆发出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张爱玲的父亲曾经对张爱玲进行毒打,甚至口出恶言要对她开枪。这样产生的结果便是张爱玲的逃离,坚决离开原本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

艺术,可以将情感有效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体以及客体具有统一性。主体感受、体会客体并对客体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客体具有了一种审美属性。“夜”这一意象正是通过张爱玲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与感悟,才拥有了一种凄美的意境。笔者从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与《金锁记》来进行简单阐述。

二、生活的环境悲凉阴森

《倾城之恋》一书中,“夜”将女主人公白流苏的内心很好地诠释出来。书中,白流苏为爱甘愿冒风险,跑到香港。一段时间之后,发觉原来自己真正爱的并不是范柳原,而自己对于婚姻的那种依赖甚至渴望的保障,也不能够从范柳原那儿得到。然而,范柳原却没有停止深夜里与她的电话调情,白流苏看着茫茫的夜色,忍不住地哽咽。白流苏内心深处那种忧虑、无奈、失魂落魄的感觉,都通过模糊而飘忽不定的夜色表现出来。文中写月亮大而模糊,实质上是说白流苏对婚姻的一种极度美好的渴望,只可惜这份渴望却是模糊的,难以触及。这样的夜晚,月亮是银色的,光棱是绿色的,而色彩却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多么让人感到悲凉的夜晚!当白流苏第二次与范柳原会于香港时,亦是一个夜晚,他们有了肉体接触。这时夜晚的月就像一钩的白色,犹如霜华在玻璃之上。白流苏心情降到冰点,犹如那清冷的月。

《金锁记》一书,曹七巧是女主人公。曹七巧出生时“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使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魃魈的只有些矮楼房。”这样一个拥有残月的夜晚,充满着森冷。其实在这,张爱玲用了一个比喻,用下弦月来喻曹七巧。一点一点地低,指的是人性在曹七巧的内心深处渐渐磨灭;大一点,说的是曹七巧那膨胀的欲望逐渐增大;而结果却是成为“赤金的脸盆”,曹七巧通过黄金把自己禁锢起来,只有孤独、寂寞相伴。而这些还没有结束,直到最后,她需要子女的幸福乃至生命作为她的陪葬。

正是张爱玲文学中对“夜”意象的悲剧意识的描写,才能形象而准确地表述出那些内心深处的思想。同时,这也是创作者对社会以及生活等各个环境的一种侧面的描写。

三、命运充满着残酷与悲凉

很多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而这种性质,正是它的冲突性。这可以通过小说中各种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与经历的不幸遭遇表现出来。悲剧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客观的事实与人物自己内心相违背却又无法改变无法与之抗衡时,人物的命运就成了一场悲剧。当然,前提是,这个人物他是一个正面的。

在张爱玲的著作《倾城之恋》与《金锁记》中,各种凄凉的夜色,都在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凄惨的命运。这些,张爱玲都能用“夜”这一意象很好地表现出来。《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在生活面前,终究还是低下了头,弯下了腰,甘心做他人的情人。月色是凄美的,也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了白流苏那种苦闷的心境。《金锁记》中,夜色的凄凉也在侧面衬托出长安命运的悲哀。对于出身,长安难以选择,对于生活,她却自己想去改变。然而这些终究抵不过母亲的跋扈,长安的一生,葬送在母亲七巧身上。

四、结语

张爱玲将“夜”这一意象运用得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在“夜”这一意象中,张爱玲将人物内心的东西融入进去,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慨与领悟。张爱玲对生活、命运以及人生的各种感慨与叹息,都在“夜”这一意象之中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夜”,成为整部作品的亮点。■

参考文献:

[1] 边帅. 从人物的内心世界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1).

[2] 倪立秋,林金枝. 张爱玲笔下的阳台意象透析[J].华文文学,2013(2).

[3] 陈灿芬. “夜”意象悲剧意识的审美价值解读——以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4] 董玲. 基于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谈“夜”意象悲剧意识的审美价值[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9).

[5] 张颖,贺宗兰. 论“倾城之恋”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J].小说评论,2012(11).

作 者:韩进虎,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2班学生。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张爱玲悲剧
伟大的悲剧
九月雨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