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言暴力的成因
2013-04-29陈新宇
【摘 要】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日益凸显的一种网络现象,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群体的无意识和缺乏理性,加之微博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就不成熟的微博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关键词】微博 语言暴力 成因
微博既是现代人社会交往的工具,也是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有力武器。它在让人类享受观点表达自由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自微博勃兴以来,微博语言暴力就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负面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2011年内地一个小女孩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导致香港和内地网民在微博中“对骂”,更有学者以它的“舆论领袖”的身份,在“博里博外”大曝粗口……
作为一种“新新媒介”。微博具有即时传播与双向互动的特质,使它的用户对新媒介有一定的控制权,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有的人都可以褪去现实中的羁绊畅所欲言,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没有束缚的开放市场却引来了许多问题。语言暴力现象正是微博传播上呈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网络作为微博的承载介质,其本身存在的种种缺点自然会在微博上得到更加显著的体现。而分析微博语言暴力的成因不仅仅要从网络的角度考虑,也要从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微博的角度考虑。
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微博这一平台上通过不合逻辑、不守法度的不公正的语言,对他人的人格、情感、自尊、心灵造成伤害的行为。
一、微博语言暴力是转型期个体心理宣泄的表现
1、社会分层,导致部分人的相对剥夺感
网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等自由的信息环境,每个人在网络中都平等地拥有发言权。表面上看一个多元的社会要明显优于单一型的“金字塔社会”,多元社会打破了个体之间的界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金字塔式的社会中,即使身处底层的个体仍然是处在这个社会框架之中的。而多元社会就不一样了,相比金字塔式的社会,它更像是一个马拉松式的结构,个体不用担心他是否处于社会的底层。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逐渐分层,造成了部分人的相对剥夺感。网络给有相对剥夺感的人提供了不满情绪的宣泄口。微博语言暴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得也就越来越明显。
2、转型期某些领域的不公被放大,仇富仇官心态严重
现实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正在逐渐公开化。这些不和谐的内容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也让人们错将一群人、一类人的问题贴标签式地投射到某些个人身上。“人肉搜索”自出现便一直争议不断。借助微博,“人肉搜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将某些领域的不公放大,人们产生了仇富、仇官的心态。
二、微博语言暴力是公众在群体状态下的行为
1、微博语言暴力是一种群体行为
微博的用户构成了微博的全部。可以说,微博是由微博用户的每个字、每句话搭建而成的。从整体上看,微博的用户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在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甚至忘却了个体的身份,而顺从群体的规范,即去个体化。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认为:群体具有自然性,他们的集聚没有缘由、没有统一的目的。微博的用户在使用微博之前也不可能抱着相同的目的,很难用某种共性来概括这些微博用户。他们在微博上晒心情、发状态,互不干扰,如果没有特定的事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几乎不会有任何的交集。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群体完全是一种情感领域的行为。能够激发他们相同情感的东西就是一个个社会性事件,对于某个社会事件的基本的判断是使他们成为群体的情感纽带。
在热点事件中,微博形成的社交圈有着群体性特征,个体为了得到群体的良好评价,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群体性思维,以便自己与他人一致。保持一致的看法让人们产生了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而在这样的归属感之下,语言暴力之类的过激行为被默许。在整个群体的保护之下,个人的过激行为并不会产生群体的反感,反而会引起群体内部更多不恰当行为的发生。所以无论是“郭美美事件”还是“卢美美事件”,当事人遭受到了比“人肉搜索”更为猛烈的群体攻击。
2、群体暗示性助长了微博语言暴力
对于一个群体而言,他们永远处于一种等待话题、等待能够激起兴奋的状态之中。群体的暗示性让他们迫切地需要某些话题来契合他们的观点。这在甄子丹赵文卓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起事件从一开始与女星舒淇并无关系,直接导致她受到微博语言暴力伤害的是她在微博中支持甄子丹之后,作为支持赵文卓的一方针对舒淇展开了人身攻击,将其多年前的不雅照片放在微博上并对其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深受打击的舒淇选择了暂时退出微博。舒淇成了这场微博大战的实际受害者,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微博语言暴力的破坏性。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会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想象,仍然不会停止下来。③群体的暗示性催眠了整个群体,这样的催眠让群体能够轻易完成个体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同时也对微博的网络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群体行为容易分散社会责任
很多人在制造语言暴力的同时,其实也清楚自己伤害了别人。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大家都这么做了,我也做,没关系,因为法不责众。在一个群体内部,个人的行为被弱化,个体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风险转移的感觉。群体的观点相互感染,会让群体舆论更加极端。如人肉搜索中,当事人的信息是都是由网民提供的,而责任却由一个所谓的群体承担,并不会落实到某个人身上。这样的责任分散也使微博的语言环境愈加恶化。
三、一些意见领袖的有意挑拨是微博语言暴力的催化剂
微博是一个名人扎堆的地方。衡量微博名人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们所拥有的粉丝量。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当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了1万,你就好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0万,你就是一家电视台。④当名人遇上了微博,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名人微博往往能够对一些舆论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微博语言暴力。
1、意见领袖的语言暴力,是其特殊身份的结果
由于管理机制、把关人的缺失等问题,名人微博的质量参差不齐。在2012年初,微博上传出了一段“内地少女在香港地铁被骂”的视频。后经调查,内地女孩是由于在香港地铁内吃东西招致同车厢的乘客的不满才引起的对骂。事件一出,微博上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之后,这场讨论却变成了一场骂战,微博名人孔庆东在微博上多次用言语进行攻击和谩骂,甚至在自己的微博上贴出视频,大骂香港人是狗。此类极端的言论一出,舆论的方向随即发生了改变。在所谓意见领袖的带头之下,原本理性的讨论变成了无休止的对骂,各式调侃、讥讽式的段子、照片、视频不断出现。这一类型的语言暴力现象充斥着微博,带来大量视觉污染的同时也破坏了公共舆论平台的意见交流。
类似孔庆东这样的,这些微博意见领袖的某些煽风点火式的做法往往能产生舆论的轩然大波,而他们带头进行的语言暴力更是破坏力惊人。不客气地说,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⑤或许勒庞的这个观点有些偏激,但是正是由于群体的无意识性,使得微博的意见领袖的语言暴力,在微博裂变式的传播作用下,影响被不断的放大。
2、为了商业利益,通过语言暴力获得点击率
意见领袖们在微博上制造的语言暴力现象还表现在过多地将一些个人的事务,个人的情绪拿来在网上发泄。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本身不具备多少社会价值,同时利用公共的平台来进行宣泄也是一种浪费。⑤而这些所谓的个人事务又与商业利益相关,借助语言暴力,“剑走偏锋”式地引发公众对某些内容的极大关注。语言暴力成为了一种宣传的工具,某些舆论领袖抓住了“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关注点”的眼球效应,在无形中获得了实际利益。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定的争议度也就意味着新鲜性,用语言暴力这样极端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关注度和点击率。
应当说,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的确需要微博来提供不同的声音,来监督和造就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通过一种理性、平衡的方式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微博语言暴力的泛滥无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无论是群体还是作为意见领袖的个人,都应该对微博的语言环境净化承担责任,微博的管理者也应该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社会化媒体迈向成熟的标志。
【本论文系江苏省2012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微博语言暴力形成原因及净化策略”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陈新宇】
参考文献
①[美]莱文森:《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②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3
③⑤[法]勒庞:《乌合之众》世界出版社,2010:13、100
④温素威,《善用“名人意见场”的强大磁力》,《人民日报》,2012-7-17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学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