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心灵上的成长

2013-04-29宋采桥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成长心灵

宋采桥

摘 要: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从创作发表至今,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其深远的人生意义值得每位读者从中细细品味。笔者依照“十八岁”这一期间青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享受于十八岁的独立,到在此过程中不断去寻味成人的内心世界,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到“勇敢地面对并寻求自我的安慰”的人生真谛,来对本文做一次心灵成长的剖析解读。

关键词: 十八岁 出门 远行 心灵 成长

十八岁是一个自以为成熟的年龄,而这成熟里却饱含着青涩;十八岁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龄,而这梦想又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十八岁前的我们有撒娇和啼哭的理由,十八岁后的我们必须学着长大。多梦、多彩、多感又多惑的十八岁啊,我们是否也读懂了十八岁?

余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构造了“背离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的“虚伪的形式”。他拒绝那些关于“现实”的共享的结论,以体验和想象力来挣脱“日常生活经验”的围困。?譹?訛小说中“旅店”“汽车”“红背包”的象征意义一同构筑了这个荒诞与现实接轨的心灵碰撞。

一、心境伊始:享受于十八岁的独立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此句对马路的描写道出了十八岁之路的漫长曲折,我们总是看到一个尽头,却不知一个高峰后,还有更多个曲折。同时也注定着这起伏不止的马路,将带着读者或者正处于十八岁的同龄人,一同体味一次心灵上的成长。

“我”独自一人行走于山区公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联想着那些熟悉的人,“我”开始独立航行于自我的人生之路上。“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中“飘飘”一词洋溢出了潇洒和自豪。“我”享受着十八岁的成长,体味其中,乐在其中。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行于宽敞的大道上,同于奔走于人生,总是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看似熟悉却陌生的人们,总是好心地告诉你过去看看便知是否前方有旅店。其实,每个人心中的旅店都不同,各自总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摸索着各自的人生之路罢了。起初的“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而担心”,但那时的“我”仅仅是想着搭车,还未真正担心心中的旅店。

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就在汽车后面拼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担心。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头。

当“我”追不到车的时候,起初并没有沮丧,只是为了高兴,甚至哈哈大笑起来。这里主人公的年龄界被定为十八岁,还是带有一些自我成熟感的青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对人生的险恶没有任何体验。他“拼命地追了一阵”,“只是为了高兴”。因为他乐于这次独立的旅行,对人生道路充满了好奇,并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有多少痛苦的思索。而后来“我”的后悔,“他妈的”“立刻不笑”“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头”这些粗鲁的语言和邪恶的念头,是在纯洁的心灵中萌生出的潜暴利,这种想法恰似“我”在生活中遇到曲折所表现愤怒的一种心境。这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开始后悔没有拿石头砸车的想法,正是情绪波动的反复,表明了十八岁的“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后,所表现的焦躁不安的一种心境,一种极不成熟、极不淡定的处事能力。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

路途的弧度其实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生活中的每天,我们都在为了那个梦想而努力奋斗。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这起起伏伏的路途,便是生活中的坎坎坷坷,而这个弧度对正行于路上的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坎坷,更是我们实现梦想必经的过程。因而,它也富有梦幻的魅力。至此作者便逐步开始摸索成人的世界,逐渐变化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心境转变:寻味成人的内心世界

成人的内心世界便是懂得在理想与现实相互碰撞时进行抉择。“我”一开始是享受于十八岁的独立,始终抱有一种新奇、自由的态度。然而在我发现“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的时候,“我”开始渐渐明白,在一味追求那久久不能如愿的梦想时,我们也需要看看脚下。不得不说,这次改变,是作者心境上的突破,他不再盲目地寻找旅店,而是懂得用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到达目的地。

与司机沟通的过程,作者使用了成人世界的方法,“我”拿出烟给司机抽,本以为司机会同意“我”搭车的要求,但司机却粗鲁地拒绝了,直到“我”顽固地上了车,对司机大吼着“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呢”,这才稳稳地乘坐了汽车。这个过程再不是“我”开始时追赶着飞驰的汽车时而大笑时而大骂的心境。“我”开始模仿成人“礼尚往来”的法则,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汽车行驶的方向是漫无目的的。此选择虽说是作者做了一个不太负责任的决定,但又是极为现实的决定。随便上哪,不是不够执着,只是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让人失去了勇气。“那就驰过去看吧”,并不是“我”放弃的表现,而是“我”心灵上的一次成长。人生道路之所以让人期待、向往,大概是因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这里,“我”只是通过汽车这一现实来暂且地调整疲惫的身体。

三、心境成熟:勇敢地面对并寻求自我的安慰

好景不长,当我们正欣然地享受于我们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时,它也正处于失去的状态中。在“我”享受着司机的亲切,在“我”安于这美好的氛围,在我觉得“我”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心安理得”时,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却给“我”的内心以沉重的打击。

在遇到很多劫匪抢走了车上的苹果,“我”本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个“好心的司机”。但这正义,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反而是在被打得“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的时候,“我”还受到了司机的嘲讽和讥笑。“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这书包装载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还有“我”独立行走于旅途中的精神寄托。

至此,“我”已一无所有,正处于旅途中最低谷的时候。这时,恰好天色全黑,只剩下遍体鳞伤的自己,没有食物可以补充能量,没有力气可以支撑自己寻求旅店。如此困窘的境地,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亲人或朋友,天色的黑暗,正象征着心灵的寂寞和空虚,更有一种孤独和恐惧的氛围萦绕心头。然而,这时的“我”并没有为此而痛骂,也没有消极地等待。

“座椅没被他们橇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在这样困窘的环境下,“我”的心灵终于走向了成熟,“我”没有抱怨,而是感叹,原来还有仅有的座椅可以让“我”休息,“我”终究还是找到了那“旅店”。而这“旅店”便是精神上的旅店,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慰藉。霎时间,“我”没有了恐惧,没有了孤独。

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不断探索十八岁的成人世界,也是“我”独立于十八岁的成长之中,但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心灵的成熟。当“我”不断地经历,以成人的方式交流处事,直到自己所向往的与现实之间发生碰撞,才寻求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时的“我”,没有抱怨,没有厌烦,没有不解,正是心灵上的一次真正意义的成长。“我”懂得了人生的坎坷,意识到了实现梦想的艰辛;认识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相互碰撞的裂痕,懂得了面对现实;更体味到了,没有他人的安慰,就应依靠自己去寻味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十八岁不是一个象征,而是一个人开始体味人生,学会感恩,学会接受,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7年,再翻看阅读,我们仍能感觉到余华荒诞笔法下流露出的真实。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譺?訛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通过种种的罪行,我们看见的是他们内心的脆弱。《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被收入语文版教科书高中年级第一册。它存在的意义便是引导学生实现心灵的真正成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可是人生的美好之处,恰是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故此,让心灵真正成长乃至成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次过程。

① 王春林:《余华:对苦难命运的呈示与表现》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09/2009-10-29/78573.html

② 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史教程( 2 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孙绍振.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成长心灵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