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东西方“爱”之异同

2013-04-29崔罗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天风颜渊凡事

摘 要: 在西方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之《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4节到第8节中介绍到,“爱”的定义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在东方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爱”往往是和“仁”联系在一起。孔子多次谈及“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据知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此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远远高于其他的道德范畴。“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人部》) 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东西方经典著作《论语》和《圣经》中关于“爱”的描述,来探求其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异同点,以此来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并对两者的道德体系的研究产生新的拓展和思考。

关键词: 《圣经》 《论语》 爱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而其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仁”,即“爱人”。《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经典著作,是全世界译制本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它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圣经》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爱”。

虽然两者都是记载他人的言语,一个来自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一个则来自于基督教的创始人,并且两者成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流通地域、记载使用的语言以及内容都不同,但两者的核心思想,即《论语》中的“仁爱”和《圣经》中的“爱”在某些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两者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两者都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爱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

在《论语》里孔子用“仁”字不下百余次,且意义甚多,总括地说有广狭两义:狭义为智仁勇三德之仁,为爱,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义则为一切善德之总称,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在这广义的“仁”里,当然也包含狭义的“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贤,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答复颜渊的问仁,或答复别人的问仁,或自己讲论仁时,都是说仁的行动和实践,易言之,都是从实际的行动解释仁,不曾给仁一个抽象的定义。对于狭义的“仁”,孔子在《中庸》里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第二十章)亲亲当然是爱;对父母的爱不能是情欲的爱,而应该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爱,同时又不是自私的爱,普通的爱都有占为己有的情欲,若说“仁爱”,则为合理而不自私的爱。仁是之所以为爱之根据,爱是由仁显发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事实上说,孔子都是由仁而爱的。孔子必由仁而言爱,所以这个爱便名之为仁爱。

2.基督教思想的核心——爱

爱是基督教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其思想核心。在《圣经》里有许多地方提到了爱,根据它的发生,我们大致可以将基督教里的爱分为“上帝之爱”与“人之爱”两种。前者代表一种甘愿为他人付出,不要求记功和回报的爱。如在《圣经》之《诗篇》第145章第17节中写道:“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有慈爱。”《圣经》用很多篇幅来赞美上帝,足以证明上帝是多么爱人类。而后者则可以分为人对上帝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以及人对物的爱,如《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4节到第8节中介绍到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二、不同点

1.来源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仁,即是爱人”。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解释说:“仁,人心也。”《告子上》中讲到仁爱来自人心,人与生俱来具有仁义礼智之端,而仁又包含义和礼智,故说“仁,人心也”。《大学》讲修身,修身在于正心,人的生活在于养育大体,便是 “存心”,便是 “养心”,存心所以养性,养心寡欲,才能知天,才能发展仁义礼智之端。《论语·阳货》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百物生”是孔子在《论语》书内的话,天地有心即是天地有主宰。孔子愿效法上天而不说话,只以行为表示仁道。天地有心有情,代表上天上帝的心情。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虽说是得天地之气以为心,然而天地之气运行生物,代表上天上帝生物之心。因此,孔子之心,来自人心,人心来自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来自上帝之心。

而在西方基督教思想中,爱有三个来源:

(1)爱是从父的本性而来。如《圣经》中《约翰一书》第4章第16节说道:“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

(2)爱是从“道”而来。如《圣经》里《罗马书》第10章第17节中写道:“信道是从听道来的。”信心产生爱心,“信”就成为“爱”的根基,而这个根基性的“信”是从“道”生出来的(这一连串的东西是归正神学真正的精髓)。不是爱心建立信心,是信心建立爱心。你有真正的信仰,然后在信仰的中间你真正明白神的道,而在真正明白神的道的要求的时候,你不但要信道,你更要行道。所以从信心产生行道,一行道的时候,爱就流露出来了。

(3)爱是从基督的激励而来。如《圣经》里《哥林多后书》第5章第14节写道:“基督的爱激励我们。”

2.外延不同

孔子的仁爱不仅是爱人,而且与“礼”紧密相连。“礼”是什么?孔子在《礼记·哀公问》中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是一视同仁的爱。

耶稣的博爱与孔子的“仁”不同,却与墨子的“兼爱”有相类之处。墨子曾被孟子批评为“无父”的“禽兽”,此话对于墨子尚有点冤枉,而对于耶稣却一点也不冤枉。因为比起墨子的纵向伦理来,耶稣伦理的显著特色就是其横向性。耶稣固然让人“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但是,除神之外,其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其“爱人如己”的诫命就是要毫无差等地博爱众生,从而与孔子的“爱有差等”形成重大的差别。如果说基督教也有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除了家长耶和华和耶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外,其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从耶稣的教训中,可以看到在信仰上帝的前提下众生平等的观念。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仁爱”和《圣经》中耶稣说的“爱”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的“爱”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修身”,而耶稣的“爱”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博爱,对世人的救赎。两者都寄托了东西方的圣贤们对人类自身道德体系的思考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传统文化,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作珍,彭舸珺.爱:基督教学说之灵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 耿卫忠.“爱”——耶稣伦理的基石[J].天风,2004(10).

[3] 黄凤想.初探基督教伦理中爱的原则[J].天风,2002(7).

[4] 范恒山.从“上帝是爱”看和谐伦理[J].天风,2005(8).

[5] 肖鸣.耶稣是我最大的福分[J].天风,2006(8).

[6] 吕延阁.神就是爱[J].天风,2011(2).

[7] 赵光清.耶稣:爱憎分明[J].科学与无神论,2004(6).

[8] 吴利琴.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之文化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

[9] 刘清平.论爱人如己的宗教团体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 周志治.舍子之爱[J].天风,2008(7).

[11] 罗光.儒家生命哲学[J].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

[12] 成世光.读论语[J].台南:闻道出版社,1994.

[13] 杨化之原编,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改编.孔子研究集[M].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0.

[14] 陈大齐.孔子学说[M].台北:中正书局,1970.

[15] 傅佩荣.论语的智能[M].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3.

[16] 杨庆玲.去爱就是善用人生——论《圣经》中的仁爱价值观与当下生活[J].保山师专学报,2009(1).

[17] 王文华.《圣经》中的 “爱”[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

作 者:崔罗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天风颜渊凡事
暮日乘机还家
凡事都怕犯错
鉴赏
陈万兵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志向
凡事都有定律
凡事我的错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