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惊梦》意境创造的美感
2013-04-29刘钊
摘 要: 意境美感是文艺作品创造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昆曲《牡丹亭·惊梦》作为明代南曲的代表作,它是汤显祖创造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的艺术精华。从美学和意境审视《牡丹亭·惊梦》一出,我们可以体味到 “惊心动魄,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的美学韵味。
关键词: 《牡丹亭·惊梦》 意境 美感 探究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汤显祖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戏曲不朽的作品,《牡丹亭》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精神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向往。《牡丹亭》所宣扬的主旨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的“至情”观念,这是汤显祖创造的“情”之理念在戏曲中的美学呈现。
一、诗化写意的美学风格
《惊梦》是《牡丹亭》的第十出。从戏曲的角度来看,“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整个《惊梦》无不体现着美轮美奂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塑造。具有浓厚的抒情诗歌传统的中国戏曲,注重虚拟性、程式性和歌舞性的相互融合统一。舞台重写意、重意境,强调情感的抒发,虽然剧本语言都以诗的形式来呈现,但无论舞台表现形式还是精神底蕴都浸润着一种强烈的诗化写意的美学风格。
在【绕地游】一叠中,汤显祖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诗化写意的美学形象跃然纸上。
二、别具匠心的戏曲意象美
汤显祖是戏曲创作的高手,无论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内心独白的体现,都是通过选取具有美学价值的意象来刻画和揭示的。这些意象,突出体现了汤显祖戏曲超凡的美学意义。
1.戏曲意象的唯美性
认真赏析《惊梦》一节,我们可以看到汤显祖给我们勾勒了很多唯美的意象,汇成一种古典戏曲独有的美感。例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一句,“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对比,委婉地将杜丽娘对青春易逝的感慨道出。同时,曲中多选用 “云霞”“翠轩”“雨丝”“烟波”“画船”等一系列意象来映衬杜丽娘孤独与寂寞的心扉,特别是“锦屏人忒看了得这韶光贱!”一语道破了杜丽娘内心深处的隐秘。纵有“良辰美景”,但却无“赏心乐事”,这些渲染,达到了一种悲剧的唯美意境。
2.戏曲意象的朦胧性
朦胧美是古典戏曲的基本特征。《牡丹亭·惊梦》一节以朦胧意象揭示了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作者还用梦境来揭示现实中人物寂寥与落寞的愁绪,来说明现实韶光的漫长和容颜的易逝,“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一组朦胧的意象烘托出杜丽娘出众的外貌,构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朦胧意境。如果仔细品味这一节,汤显祖对于杜丽娘的刻画,都是借助曲折含蓄的话语和朦胧唯美的意象来描绘她游园时的各种动作、神态和心理状况,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杜丽娘的美丽。
3.梦幻般的意境美
梦幻般的意境美属于中国戏曲美学的哲学范畴。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折射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显得格外 “至情至深”。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从 《惊梦》一节看,杜丽娘在梦中思念柳梦梅,已经可以超越死生的界限,这种梦幻般的意境便成了最好的戏曲表现手法。从杜丽娘因相思柳郎而死到死而复生与柳郎相聚,这种梦幻般的意境超越了个体的生命意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别具风格的表现手法
汤显祖是戏曲创作的高手,他善于用层层叠叠的意象来营造意境,“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这正是汤显祖独特的表现手法的展现。作者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生发剧情,托物寓情,细针密线,前后勾连,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
1.以人为本的刻画手法
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她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得个梅根相见”。她自描春容,手中“垫青梅闲厮调”,题诗“不在柳边在梅边”。她伤春而死,哭嘱“葬我于梅树之下”,将春容画卷藏在湖山石边。直至柳梦梅拾画于石边,她终回生于梅根之下。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可见,以人为本的刻画手法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主人公的自然美。
2.侧面烘托夸张手法的运用
在《惊梦》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佃。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从侧面通过动作描写将杜丽娘美好婀娜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杜丽娘步出深闺孤阁,闲情碎步漫游花园,作者却用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来比喻杜丽娘的步姿,一个“吹”字巧妙地刻画出了杜丽娘轻盈娇美的形态。
3.“情”与“理”冲突的刻画
《牡丹亭》全剧贯穿了“情”与“理”的冲突,《惊梦》这一场戏也同样如此,而作者在描写这一冲突时,采用了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杜丽娘在梦境中与理想情人幽会相爱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教相对比,以增强矛盾冲突的程度,既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一代自由幸福爱情的扼杀,也进一步突出了杜丽娘的反抗精神。因此,《惊梦》虽所占篇幅不多,但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了剧作的主题。在艺术上,《惊梦》也能代表《牡丹亭》的特色,如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也是用一些典型动作来刻画她的心理状态与复杂性格。在这一场戏中,杜丽娘内心虽已充满着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但由于长期受到禁锢压抑,此时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作者为她设置了一些典型动作,如当她在梦中刚见到柳梦梅时,“作惊喜介,欲言又止介”;当柳梦梅用手牵她的衣服,要与她到湖山石边幽会并上前抱她时,她“低问介”“作羞”“推介”。通过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动作,十分细腻形象地刻画出了杜丽娘彷徨犹豫的心理状态与复杂性格。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地创造了许多内涵丰富与意蕴深远 的“牡丹亭意象”——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的妙笔丹青。我们知道,“牡丹亭”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嫣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二人的爱情。同时它也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爱情的美丽丰盈。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感受这一独特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慧珍.一曲“锦屏人”的幽怨之歌——《牡丹亭》之《惊梦·皂罗袍》赏析[J].名作欣赏, 1986(3).
[2] 刘重德.《牡丹亭·惊梦》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1).
[3] 伍棵树.昆曲、烟与女人的眼泪——《游园惊梦》评析[J].大众电影,2002(7).
[4] 翟静.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演绎探究[J].大家,2011(9).
[5] 李真瑜.读《牡丹亭·惊梦》[J].名作欣赏,1986(3).
[6] 王丽梅.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牡丹亭·惊梦》赏析[J].名作欣赏,2005(23).
作 者:刘钊,临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