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软香艳背后的家国梦
2013-04-29陈露张晨陈亚萍
陈露 张晨 陈亚萍
摘 要: 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超越了温软香艳、千娇百媚的闺怨情怀,她孤独、刚强、执拗地立在一群男人的世界中,将女性的柔美与家国的命运维系于一身,唯美地诉说着家与国的情殇。笔者主要分两部分来解读,一是南渡前的自然率真,婉中见直;二是南渡后的大胆抗争,柔中蓄刚。通过前后的对比,来展开李清照的家国梦。
关键词: 南渡前 婉中见直 南渡后 柔中蓄刚 家国梦
她从大明湖畔的绿阴走来,她爱诗,爱酒,爱春花秋月,她写雨,写风,写家国愁怀。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超越了温软香艳、千娇百媚的闺怨情怀,她独辟蹊径,自然率真,婉中见直,形成独步词坛的“易安体”。同时她又孤独、刚强、执拗地立在一群男人的世界中,独树一帜,将女性的柔美与家国的命运维系于一身,唯美地诉说着家与国的情殇,柔中带刚。本文结合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穿过历史亘古的文字背影,来解读一千年前的词坛伊人。李清照的人生和她的词风分为两个阶段。
一、南渡前的婉中见直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户官宦人家,此时正是北宋王朝最为煊赫繁华的时期。然而那时却是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一代词宗”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李清照的成就和她独特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她的父亲李格非是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母亲王氏也是诗文兼备的名门才女。这样的家庭为她创造了比当时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她可以自由阅读,据说清照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她曾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也可以自由外出游玩,自由饮酒,正如其在《如梦令》中所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傍晚“沉醉不知归路”,喝醉了忘记了回家的路,原来她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在一块儿玩儿,玩儿着就喝多了,船就“误入藕花深处”。可见她的少女时代是多么自由!继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把这种活泼率真的少女形象推向极致,“误入藕花深处”后,比赛看谁划船划得快,试想在那样的时代,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在船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捋着袖子使劲地划船,那李清照肯定不是一个娇滴滴的闺中小姐,而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假小子。紧接着“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了起来。轻舟急速穿行于荷花之中,顿时惊飞了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花香、酒气、美景的浸染下,这位少女摆脱了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像男孩子一样感受大自然,迸发出了她开朗、活泼的少女天性。
时光荏苒,当李清照满载着少女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赵明诚是一位风流才俊,品行端正,爱收集古董、金石字画,前途远大。二人一见钟情、志趣相投。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官至宰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拜兵部尚书,二人可谓门当户对。所以二十一岁的赵明诚与十八岁的李清照便顺理成章地结为百年之好。在不准自由恋爱的时代,能有这样甜蜜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天作之合。婚后夫妻二人因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生活非常幸福,经常一起花前月下,唱和诗词,共同研赏金石书画,恩爱地陶醉在艺术的殿堂里。说不定,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在汴京城喧闹的花市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他们相偎而行的身影。
婚后赵明诚在外地做官,二人经常分居两地,但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那种浓浓的相思之情也堪称绝美。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其中有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已被传为经典。黄花,即菊花,古代文人很喜欢,因为它傲霜斗雪,有气节,有骨气。李清照以在西风中玲珑幽雅的黄花比喻自己的姿质,更以它凌风傲霜的风骨象征自己的节操。谁说相思不销魂,看那瑟瑟秋风把帘子掀起,风起处,那帘后的身影,已经因为相思而清瘦了。“人比黄花瘦”,数千年里,也就只一个李清照写得出来。
前期我们看到李清照为人,玩则洒脱,爱则热烈,思则刻骨,念则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离愁别绪,“话中有骨”,而不似一些婉约词人陷入姚鼐所言的“颓废而幽”的境地。李清照扬长避短,突破了传统“闺阁闲词”娇花弱柳式的陈词滥调,而是寄情于对自然山水和率真理想的诗意境界的追求,进而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所以前人评价“李易安词无铅粉气”。她反弹琵琶,确立了“婉约词宗”的不拔地位,努力超越女性被动存在的悲剧历史。在宋代有哪个女子能有这样大胆率真的创作?又有哪个女子会发出这样自由的声音?这就是她婉中见直的独特之处。
虽然李清照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不过七八十篇,但就凭借此,她便能够与作品上千的李白、杜甫等男性大作家平起平坐,她的独特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南渡后的柔中蓄刚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的游牧女真族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押往金国为奴。赵构泥马渡江,逃往南方,在临安建都,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其屈辱的一页,“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廷就这样懦弱地偏安一隅。当然我们要了解的是,国之不存,民之焉附?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传奇女子又是怎样面对这种沧海桑田的呢?
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汴京、济南也落入了敌人之手,进入不惑之年的李清照在风雨飘摇之际,历经磨难逃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独在异乡为异客,她目睹了纷飞的战火、遍野的尸横以及动荡的朝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她感到了国破后强烈的危机,但命运扔给她的痛苦远不仅仅如此,不久后丈夫溘然病逝,二人半生辛辛苦苦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南渡时丢失殆尽,再加上膝下无子的孤苦无依,李清照的后半生可谓凄冷孤寂,《声声慢》中就有李清照一千年前那份蕴含刚强的悲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秋雨淅沥的黄昏,也许是词人在江南租住的小房间里,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坐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一个动作,南渡以后,家国不存,孤苦无依。一大早起来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于是这里那里翻翻看看,不知道丢了什么,也不知道要找回什么。她失掉的美好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她怎能不寻不觅呢?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冷冷清清”,就写这令人失望的结果:气候转冷,看室内和四周,别无长物,更无亲人,只有死一般的萧条寂静,也暗示了一个人索漠寡居、形影相吊、欲寻慰藉而不得的心境。“凄凄惨惨戚戚”,国家、家庭、丈夫都找不回来了,一切凄凉、惨痛涌上心头。
李清照的愁苦远不是这么单薄,她又为我们描摹了四个意象来层层抒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由秋转冬,天气忽冷忽热,身体难以适应,这时喝上三杯两盏淡酒吧,然而国破家亡、孤苦伶仃,在悲凉的秋夜,面对阵阵寒风,这酒怎能消除她心头凄凉的忧思呢!
酒,是第一个意象,试着对比一下,她在《如梦令》中也提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喝醉酒是因为担心园中的海棠花经不起狂风暴雨的吹打而凋零,才饮酒解愁。以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是真的很苦愁,是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的借酒消愁。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越来越远,生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别说是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的落难女子了,就是辛弃疾、陆游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产生一些饮酒游仙的消极情绪,正所谓“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李清照所流露出来的愁苦,正是她故国之思的真实反映。然而胸中块垒太厚,愁苦太深,“举杯消愁愁更愁”,因此,在情感上仍是“寻寻觅觅”的继续。
征雁,是第二个意象。一群征雁掠过天空,诗人仔细看去,原来是以前在家乡的老相识。然而这素有“信使”美名的鸿雁,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就匆匆地飞过去了。亲人、故国依然毫无消息,这反倒使诗人格外伤心起来:早年,不就是你这可爱的信使,给我带来许多佳音,又带去许多思念的吗?“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洒满月光的西楼之上,看到大雁捎回了丈夫的锦书,相思一片,多么幸福啊!而今大雁还在,但是亲人却离去,已无处传书了。这是一种控诉,对当权者不知收复失地,只图安逸享乐的血泪控诉。她想忘记,但外界的种种事物又是如此不可抗拒地把她围困在这悲哀之中,这里面有的不仅仅是个人哀愁,更有家国没有出路的失落。
黄花,是第三个意象,憔悴蔫损的黄花是词人自身的象征。以黄花的命运暗示她自己的苦境,哀怨、悲怆之感油然而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天是太长了,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窗前,可怎么能熬到天黑呢?幸福的时光经常是短暂的,痛苦的时光却是漫长难挨的,内心时间被无形地拉长了。
梧桐细雨,是第四个意象。黄昏时天上又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梧桐簌簌,甚为悲苦。这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凄凉的声音。这该是多么寂静又多么孤独的一种环境呀!然而不仅仅如此,这声音,对于一个国破家亡的伤心人来说,不但滴向耳朵里,更滴在了心头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怎么能承载的了凄凄惨惨的家国之痛!汴京如此遥远,幸福也如此遥不可即。这种愁蕴含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深沉感慨,蕴含了故国之痛、乡土之思、亡夫之哀以及飘零之苦。在这蕴含愁绪的心灵深处,我们看到了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李清照是因为看到家国的沦落而愁怨担忧,是因为看到南宋朝廷的懦弱才大声疾呼,更是因为看不到国家的出路而呼喊抗争。
这与前期决然不同,这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担心海棠花凋零的惜春之情不同;与“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中那荡在画墙边的小小秋千上,似乎已经摇碎了整个夏日的情窦初开的大胆的少女心绪也不同;与“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苦甜的相思更不同。《声声慢》,给我们传达出了站在家国背景下,站在政治理想后的那份沉甸甸的愁思。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千年前女性的大胆抗争,无论她的渴望与抗争是否有用,都给了我们一个或美丽或凄惨的家国梦。我要说,作为一个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甚至许多男人都不追求的境界。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随波逐流地生活。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苟延残喘了152年吗?有多少男性文人,虽生乱世,不是照样手摇折扇、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女子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抒家国之愁。所以在男权世界中,这样的抗争虽然用处不大,却是绝对值得的。因为她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女性觉醒的不朽痕迹。
我更要说,她这种哀怨其实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辛弃疾等男人的呐喊、作为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把栏杆拍遍。她只独自一人愁,但背后那份背乡离井的酸酸痛楚,那份对家国的深深思念,那份对统治者的重重抱怨是挡不住的。这些词仿佛用的不是笔墨,而是扎破手指的鲜血写就。
李清照的呐喊是孤独的,她环顾身边无一知己,再看左右亦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喊出了柔弱如水的女子心中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鄙视南宋统治者的投降偏安,她认为朝廷就应该奋起抗争、收复失地、宁折不弯。这就是南渡后李清照的词,李清照的家国梦。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女词人,不仅有南渡前的那种自然闺阁的婉约之情,更主要的是有南渡后这股家国愁思中的雄壮之气,这是奠定她历史中重要位置的坚石!有人这样评价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再次诠释了女性不仅可以在诗词中明月凭阑,独上兰舟;更可以在诗词中跟男人一样金戈铁马,醉酒当歌。那就让我们记住她,给我们描摹家国梦的“一代词宗”李清照。
参考文献:
[1] 雨村词话(卷三)[M].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卫淇.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3] 齐鲁书社编.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
[4]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李淑芬,廖雄飞.闺阁情·丈夫气·家国思——李清照思想性格特征浅论[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4).
作 者:陈露,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张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讲师;陈亚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助教。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