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倪吾诚的语言审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
2013-04-29焦红梅
摘 要:倪吾诚是王蒙的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他活动的主要背景是20世纪前半期。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又接受过西方教育,是中西文化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怪胎”。可以说倪吾诚的语言是当时社会之缩影,是“怪胎”个性之写照。文章通过分析倪吾诚的语言,描绘出其个性特点。继而透过倪吾诚这一个体形象审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并探讨该阶层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倪吾诚 语言 知识分子
一、关于倪吾诚的语言的分析与思考
倪吾诚是王蒙的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他活动的主要背景是20世纪前半期。整个20世纪是中国社会的大激荡大变革时期,革命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倪吾诚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一生都在向往革命、鼓吹革命,真诚地希望革命能把旧中国翻个个儿。整个20世纪又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期,中西文化在这一时期第一次交流、碰撞、冲突乃至艰难地融合。而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又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倪吾诚恰是中西文化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怪胎”。因此,可以说倪吾诚的语言是当时社会之缩影,是“怪胎”个性之写照。纵观倪吾诚各个时期的语言,我们可以为倪吾诚描绘出一幅个性特写的图画。
(一)革命的头脑
在倪吾诚的心目中,西方文明就如神灵一般圣洁完美,而中国社会到处是肮脏、龌龊与野蛮。中西文明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倪吾诚一生的追求:革命。
1. 对中国现状种种愚昧、落后与野蛮的批判
倪吾诚请杜慎行吃饭时的侃侃而谈:“想想我小时候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刷牙,什么叫牙刷,当然也不知道牙粉牙膏。可我们家还是乡里的首户呢!……我直到十岁了没有用过手纸,大便以后在土墙上蹭蹭……它藏污纳垢,有许多肮脏的东西……”
倪吾诚与静宜的谈话:“中国已经落后了二百年,他们的过去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婚姻都是非人性的、野蛮的、愚蠢的、甚至是龌龊的。”“羞羞答答,半推半就,这就是虚伪,这就是蒙昧状态,这就是自甘落后、不求进取。中国如此落后衰落,和国民不肯挺胸绝对有关……”
倪吾诚受到三个学生热情鼓舞后的谈话:“你们还年轻,你们知道什么叫腐烂吗?比如说一代人是一批豆子,就是黄豆黑豆那种豆子,文言文称作椒。当一代人老朽了以后就如同豆子发了霉,就变成了黄酱。你们看见过乡下人自己做酱吗?招来了多少苍蝇!下了多少蛆!这就是历史的藏污纳垢,正像我们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里存藏着许多的细菌和微生物一般。一代又一代,代代相积,这是多么厚的一层黄酱!每一代新豆子都放置在老黄酱上,于是乎迅速地发酵和腐烂,都变成了一样的味道,一样的稀泥稀糊状的物质,干了以后便变成一层痂皮。”
倪吾诚看到岳母把痰吐在地下然后用鞋底把痰蹭掉的情景后发表的言论:“随地吐痰是一种恶习,是肮脏,是龌龊,是野蛮,能够传染肺痨和白喉、百日咳。欧洲人从来不随地吐痰,大家讲卫生,所以欧洲国家日益先进强大。”
倪吾诚与欧洲汉学家史福岗的谈话:“但是你不知道实际的状况,在每间房子、每个家庭里,藏污纳垢,什么孝悌忠信,什么礼义廉耻……”“比如说,我要告诉你,在中国,几千年来,根本就没有幸福,也没有爱情。我已经苦死了!你倒说我幸福,好像你欣赏我的痛苦似的。”
2. 对西方文明的顶礼膜拜并希望改变中国现状
倪吾诚与杜慎行的谈话:“这就是洋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爱情。而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勾心斗角,哪里都有人勇于抓奸,为抓奸可以几夜不睡。……在国外,如果你称赞一个女子长得漂亮,她会十分感谢你。在中国,如果你称赞一个女子漂亮,她会打你一个嘴巴,骂你一声‘流氓地痞!”
倪吾诚与静宜的谈话:“我在欧洲学会了游泳跳舞骑马喝咖啡。我所爱的我所希望爱的我所幻想我所做梦的是现代女性。而你差得太远……你一定要挺着胸走路,女人只有挺着胸才好看。女人而不挺胸不如死了好……见到生人要礼貌,要微微一笑,把头轻轻一点,就像我这样一点。要跳舞喝咖啡吃冰激凌。首先要喝牛奶……”
倪吾诚与三个学生的谈话:“我不懂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强有力的国民领袖。不管什么样的领袖,中国必须欧化,只有欧化才有出路,才有人生。政治不是我擅长的。日本也是欧化以后才强大起来的……”
倪藻模仿练把式的,不小心从铺上栽了下来,倪吾诚不安慰,反而感慨:“太缺乏营养!他的食品的热量不足!头部供血不足!站都站不稳!让儿童过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这是犯罪,这是犯罪呀!”
倪吾诚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嘴。不要用手指别人。不要烤手。鞋子不要穿得太小以免束缚脚趾。吃完饭不要用袖子擦嘴。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用被子蒙住头……”
倪吾诚心中理想的童年:“培根和狄德罗,詹姆斯和杜威,他们都强调说儿童最神圣的权利便是游戏!……儿童应该有足够的玩具……男孩子应该玩手枪、步枪和机关枪,不但有声响,而且可以喷火。儿童应该有自己饲养的动物,不但养蚕,而且养鼠养兔养小鹿,也可以养马。……总而言之,儿童应该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应该有自己的总统,自己的海陆空军,应该有自己的讲坛,应该有自己的公园……”
倪吾诚再次向静宜灌输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的思想:“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要隔一段时期到饭馆和朋友们一起坐一坐。当然是为吃,吃是很重要的,是生命的需求也是文化。吃过各式各样的饭的人的知识、文化、教养、气度,就是说他的大脑、神经、骨骼肌肉皮肤,就是要比只喝过黏粥的人更恢弘更高明一些。但又不仅仅是为吃,而是为了调剂和丰富人们的生存环境……当然了,还有交际。一定要有社交……”
甚至于在信中倪吾诚仍然不会忘记宣扬他的文明生活论,却不会去关心妻子和孩子的现实生活状况:“每天早晨,三顿饭后和晚上临睡前都要刷牙,牙刷要选择合乎卫生标准的。牙刷毛太多太密其实对牙齿无益,切记!要注意营养,不是说每顿饭都吃鱼肉,而是要搭配好。……尤其不要忘记的是洗澡,为父不在,不能带你们去澡堂,但我时时在盼着你们,一天一定要洗一次澡,最好两次,再有关于O型腿与八字脚事……”
3. 试图改变而不能,于是有了极“左”的革命
1946年春倪吾诚突然决定去解放区,去投奔共产党:“我要去看看。他们反对剥削,反对封建我赞成。他们斗争地主,我也赞成。我就是从地主家庭出来的,我认为对待地主的斗争,怎么残酷也不算过分。特别是那些地主婆娘,就是要狠狠地惩治她们……”
1955年肃反运动:“愿意接受‘祖国的裁判。”“绝对不会因为个人受到了‘凌辱就动摇对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对于伟大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念。”
1958年大跃进,他踊跃报名去参加劳动:“我爱脑力劳动,也爱体力劳动,但我更爱体力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才是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革命……这是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一次革命。就是要大树特树权威。不敢绝对,正是所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只有毛泽东共产党才可能发出这样伟大的号召,向万恶的‘四旧宣战……如果破‘四旧时需要把我破除或者肉体消灭,我举双手赞成!求仁得仁,死而无憾,誓死捍卫,坚决拥护,万岁万岁万万岁!”
1978年谈到“文革”时的极“左”言论,倪吾诚说:“我拥护破‘四旧,真的,今天仍然希望能真正做到破‘四旧。我感到遗憾的恰恰是我们并没能真正把‘四旧破除掉。”
(二)萎缩的双腿
倪吾诚终身追求革命,但他最终一事无成,在激愤不平的埋怨中走完了他的一生。正如倪藻后来所评价的那样:“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一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怨毒。”这就是倪吾诚的悲剧,他总是满口的西方文明的说辞,而不关注社会的现实;他总是没完没了地抱怨婚姻和家庭,而从不自省。
1. 逃避现实
倪吾诚与他的学生的谈话:“(中国正在受难。)我知道。(欧洲正在燃烧。)我知道。(我们怎么办呢?您打算怎么办呢?)我不知道。(您什么都不知道。您是大学讲师,您去过欧洲,您讲课的时候常常提到国家、社会、世界、进步、文明、科学……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走向进步科学和文明呢?)还是不知道。(那么您知道不知道日本军队正在中国,在太平洋进行战争呢?您知道不知道……)我不是政治家。”
2. 强调客观因素妨碍了他的潜力的发挥
“我的能力,我的智力,我的热情,我的苦干的精神,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通通都被压制着,统统都被捆绑着。我的潜力现在发挥出来的连千分之一还不到!就是说,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压在五行山下边,绑在仙人绳里头!这五行山、这仙人绳就是我的婚姻,我的家!”
“可我不是圣人。我早就对你说过,两个大问题压迫着我,妨碍着我的潜力的发挥。第一,我的婚姻和家庭。第二,我的社会地位。我已经早就过了不惑之年,我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三)永不停息的脚步
我们可以说倪吾诚不务正业,我们可以说倪吾诚一事无成,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对未来总是充满信心,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他相信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他更相信他的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力。
“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对杜慎行如是说。“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者”,他这样对妻子静宜说。“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中华民族立国精神之再造”,他向他的学生宣扬着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当然,我相信,你们长大了会有好日子过的。中国不会老是这个样子的。世界不会老是这个样子的”,他对他的孩子们也是这样说。“我才四十多岁,我的潜力百分之九十五还没有发挥出来,我现在搞事业并不晚。我准备研究……我还可以……”倪吾诚对自己的潜力还是相当自信,“我对前途是乐观的。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种困难和牢骚毕竟只是暂时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这一切困难都会烟消云散。”甚至于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再加上双目失明、双腿残废,居然还在说:“我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
二、对倪吾诚语言的深层透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倪吾诚的语言的分析,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轮廓清晰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一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善良、真诚、反传统,但真的让他在实际生活中行动起来时却又软弱无能、怯懦不前。
(一)思想上的巨人:他们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有改变现实的愿望与决心,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理想。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使命,比如说倪吾诚,他告诉静宜:“你一定要挺着胸走路,女人只有挺着胸才好看。”他教导倪萍:“一个女孩子,应该打扮,应该生活,应该愿意穿自己有的最好的衣裳,应该磊落大方……”甚至于连吃饭、走路、睡觉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他都要照顾到,“见到哪一个人该叫叔叔,见到哪一个人该叫伯伯了。什么时候该说谢谢……”即使是每次说完每次都要挨骂,依然是照说不误。也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使他们有了强烈的改变现实的愿望,他们那不安于现状的灵魂督促他们更深刻更无情地揭露着社会现实,就像倪吾诚的痛切陈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这样生活下去不如变猪变狗变一条虫。”同时他们又是乐观的,他们相信理想,相信未来。
(二)行动上的矮子:他们缺乏独立人格,容易与现实脱节,实际行动软弱无能。
知识分子有理想,有学问,有成套的理论,有美好的想法,但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又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造成了他们自身的悲剧。他们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却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当三个学生质询倪吾诚对当下政治问题的看法时,他思绪混乱、稀里糊涂,他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些问题,也不愿去考虑,就算去想也想不清楚。当儿子向他请教政治问题时,他的回答更是莫名其妙。
(三)他们在中西文化两种力量的牵扯下艰难地成长。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他们出生于旧社会,无形中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熏陶,但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又都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这样他们在中西文化两种力量的牵扯下艰难地成长。他们盲目地崇拜西方,头伸向西方,脚却深深地扎根于封建文化的土壤中,以至发生变形。因为这样,他们的言论、行为很难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而被视为“另类”。倪吾诚正是中西文化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产儿,他一方面在情感上深深地爱着他的母亲,也有着中国人所特有的眷恋故土的精神,另一方面理智上又被他的精神之父——西方文明所折服。他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较量中艰难地走完他的一生的。
三、探源溯流: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文化根源
文化是一种扎根人心、深入骨髓的东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有着潜在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早可追溯到士,如果从孔子算起,士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从一开始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而文化和思想的承传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已经深入骨髓,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尤其深刻。儒家思想提倡入世,要求士能超越他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是道家讲求修身养性,顺任自然,天人合一。它鼓励知识分子内修——坐忘、心斋,而不鼓励在实际生活中增长才干,因此这就使许多知识分子内心非常敏感而行动却软弱无能。
(二)社会根源
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满人统治的大清朝的覆灭,残酷的专制统治在思想上、言论上以及行为上都给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禁锢压制,知识分子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两千年来一直处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之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其实际行动能力可想而知。此外,中国传统的中庸中和之道、明哲保身的活命哲学以及封建的婚姻生活等都严重地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行动意志。
(三)时代原因
19世纪末西方用商品、炮舰和鸦片打开了中国封闭了两千年的大门,紧随而来的是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以无与伦比的优势击败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这种文化的入侵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极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具有极强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开始多方寻求救国之路,探寻的结果是“欧化”。正如倪吾诚所说:“不管什么样的领袖中国必须欧化,只有欧化才有出路,才有人生。”于是他们把西方文明视为精神之父来崇拜,在他们心中,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最优秀的,倪吾诚曾感叹:“欧洲,欧洲,我怎么能不服膺你!”然而他们的这种向西方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对西方文化只是略懂皮毛,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为殖民者是不会向被殖民者全面展现其面目的,他不是真正地爱这位东方之子,他只是为了某种利益,去霸占其身体及灵魂。”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身体里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血液,而同时时代又赋予他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机会;他们是时代的产儿,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接触、冲突的痕迹。
参考文献:
[1] 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夏义生.倪吾诚: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双重“零余者”[J].当代文坛,2011(1).
[3] 许子东.重读《活动变人形》[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4] 赵文辉.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多余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作 者:焦红梅,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