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骈体文钞》评语看李兆洛“融通骈散”的文章学理论
2013-04-29孟伟
摘 要: 《骈体文钞》是清代作家、学者李兆洛编选的一部以“融通骈散”为宗旨的骈文选本。在这部选本的评语中,李兆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骈文源流的探讨,进一步印证了他“骈散同源”的文章学观念,这一观念是他“融通骈散”的理论基础;在评语中,李兆洛标举“古朴醇雅”和“丰腴华美”的骈文审美标准,这两个审美标准是他“融通骈散”理论宗旨的具体体现。《骈体文钞》评语丰富了李兆洛“融通骈散”的理论内涵,对于深入认识其文章学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 李兆洛 《骈体文钞》 评语 文章学
李兆洛是清代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在清代文章学存在骈散之争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时古文创作的流弊,李兆洛通过评选《骈体文钞》的方式,阐释其“推尊骈体,破除古文藩篱,以期在观念和实践上真正融通骈散”①的理论宗旨。《骈体文钞》评语作为李兆洛理论批评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他以“融通骈散”为宗旨的文章学理论。
一、探讨文章源流,印证“骈散同源”
乾嘉年间,骈文出现复兴趋势。针对古文家排斥骈文的态度,清代推崇骈文者多把“骈散同源”作为恢复骈文地位、主张骈散同尊的理论基础。李兆洛反对古文独尊,说:“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毗阴则沉■,理所必至也,于其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骈体文钞序》)从文章源流演变角度,表达了他认为“骈散同源”的文章学观念。李兆洛弟子蒋彤在《李申耆兆洛年谱》中说:“先生以唐以下始有古文之称,而别对偶之文曰骈体,乃更选先秦、两汉以及于隋为《骈体文钞》,欲使学者沿流而溯,知其一原”,也认为李兆洛《骈体文钞》的编选目的在于表达其“骈散同源”文章学观念。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骈文源流的探讨,充分印证了这一文章学观念。
从“源”的角度,他认为魏晋南北朝骈文的源头出自先秦两汉文章。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收入了诸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散文作品,有人对此表示不解。在《答庄卿珊书》中,他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报任安书》,谢■、江淹诸书之蓝本也;《出师表》,晋宋诸奏疏之蓝本也。皆从流溯源之所不能不及焉。”从源流演变的角度,指出了六朝骈文与两汉文章的承传关系。认为“欲宗两汉非自骈体入不可”②,通过学习六朝骈文达到宗法两汉文章的目的,这是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的用意。在具体文章的评语中,评张载《剑阁铭》“亦是步趋子云”,评郑朋《奏记萧望之》“亦从《战国策》出”,评王稚纪《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以质得古,出于《凡将》《滂喜》者也。”评嵇康《养生论》“此等文自《论衡》出”。这些评语都从具体文章出发,指出魏晋南北朝骈文出自先秦两汉文章,表达了他认为先秦两汉文章是骈文源头的看法。
从“流”的角度,他指出魏晋南北朝骈文对唐宋文章的影响。评温子■《寒陵山寺碑》“唐初《等慈》《昭仁》诸文嚆矢”,评薛道衡《老氏碑》“此初唐四杰之先声”,评张华《女史箴》:“极醇,实是宋人所宗。”评李公辅《天命论》:“舂容茂美,固足下开燕、许。”评刘孝标《广绝交论》:“以刻酷抒其愤恚,真足以状难状之情,《送穷》《乞巧》皆其支流也。”评■广基《贤良对策》:“东京之流裔,汴宋之先驱。”这些评语也是从具体文章入手说明初唐四杰、燕(张说)、许(苏■)、韩愈以及宋代作家在文章写作方面都受到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骈文为历代古文家所轻视,明代前后七子倡言“文必秦汉”,唐宋派和清代桐城派则以唐宋八大家接绪秦汉文统,都有意忽略了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存在。李兆洛运用“推源溯流”的方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既强调先秦两汉文章是魏晋南北朝骈文源头,又揭示了魏晋南北朝骈文对唐宋文章的影响。“推源溯流”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某一时代的作家、作品放到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也就是文学传统中进行衡量和评价。李兆洛采用这种方法,将魏晋南北朝骈文置于文章发展流变中给予关照,彰显了魏晋南北朝骈文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印证了他“骈散同源”的文章学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他倡导“融通骈散”文章学理论的基础。《骈体文钞》评语对文章源流的辨析,为李兆洛“融通骈散”的文章学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标举“古朴醇雅”与“丰腴华美”的骈文审美标准
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注意对文风进行评论,从中可以看出,他将“古朴醇雅”和“丰腴华美”标举为骈文审美标准。
清初以后,文坛致力于扭转晚明以来空疏颓敝的文风。康熙在《御选古文渊鉴序》中标举“古雅”的文风;方苞在《钦定四书文》中提出“清真古雅”的衡文标准;乾隆《御选唐宋文醇》,以“醇”标题,表明其选文宗旨。可以说,雅正简洁的文风是清代散文创作的正宗,在清代文坛具有代表性的桐城派所标榜的也是这种文风。在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文人的自觉追求下,“古朴醇雅”成为清代散文创作的风尚。《在骈体文钞》评语中,李兆洛评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朴而能华”,评李斯《会稽刻石》为“朴浑”,评萧子良《言台使表》“以朴语写俚事而不失雅赡”,评崔■《官箴》“雅懿”,评《汉修西岳庙记》“醇质”,评张华《女史箴》“极醇”,评王褒《四子讲德论》“醇厚”,评王稚纪《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以质得古”。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出,李兆洛把古文家常用的“古朴醇雅”作为骈体文章的审美标准,认为骈文也具备古朴醇雅的风格特点。在文章学领域的骈散之争中,文人常以“衰敝”、“卑靡”评价骈文,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说:“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③都是影响极大的说法,经常为鄙视骈文者引为口实。李兆洛在评语中标示“古朴醇雅”的骈文文风,是对以“卑靡”评价骈文者的有力反驳,与他推崇骈文的宗旨是一致的。
清代中后期,以古文审美标准评论骈文成为一种时代风气。吴■编选《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评论袁枚骈文说:“凡先生文之稍涉俗调与近于伪体者皆不录。雅音独奏,真面亦出。”④彭兆荪认为骈文创作应该符合“义归于渊雅,词屏乎哗嚣,侔色于敦彝,含音乎琴瑟,斟酌华实,逖远淫哇”⑤的准则,都要求以古朴雅正文风来矫正骈文的俳俗、浮靡,这是当时提高骈文地位的一种努力。李兆洛在《骈体文钞》的评语中,将作为古文批评观念的“古朴醇雅”标示为骈文文风的审美标准,也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体现,这对于提高骈文地位具有一定意义,也丰富了他“融通骈散”的理论内涵。
除了用古文的审美标准来评论骈文以外,李兆洛也注意对骈文自身审美特点的总结。评匡稚圭《上政治得失疏》:“稚圭深于礼,故其辞尤粹美。”评夏侯玄《时事议》“其辞密切”,评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子山诸篇,密藻丽思,无以复过。”评陆■《新刻漏铭》“密藻可观”,评班固《窦车骑北伐颂》“其辞奥美”,评萧纲《大法颂》“文之华腴不下颜、鲍”,评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藻丽绝特”,评徐陵《与王僧辨书》:“孝穆文惊采奇藻,摇笔波涌,生气远出。”这些文章都是骈文名篇,从评语可以看出,李兆洛对骈文“粹美”“繁密”“奥美”“华腴”“藻丽”的风格特点十分欣赏,我们可以把这些风格特点概括为“丰腴华美”。可以说,“丰腴华美”也代表了他对骈文的审美标准。
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文家多排斥骈文语言,方苞认为写文章不能用“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⑥,对骈文华美的语言风格表示不满。针对古文家诋斥骈文华丽绮靡语言风格的态度,清代中后期提倡骈文者多对骈文自身的艺术特点给予肯定。袁枚认为骈文擅长修饰语言,说:“骈体者,修词之尤工者也”⑦,邵齐焘认为骈文语言应有“绮藻丰缛”的特点。⑧
在推崇骈文者看来,擅长辞藻修饰正是骈文有别于古文的艺术特征。古文家虽然排斥骈文,但古文末流也存在言辞浅陋的弊端。李兆洛在《答庄卿珊书》中说:“洛之意颇不满于今之古文家但言宗唐宋而不敢言宗两汉。所谓宗唐宋者,又止宗其轻浅薄弱之作,一挑一剔,一含一咏,口牙小慧,■陋庸词,稍可上口,已足标异。”对古文末流专以唐宋为宗尚,又偏爱“轻浅薄弱”的作品,导致文章语言浅陋平庸的现象表示不满。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就是要扩大古文的学习范围,通过学习六朝骈文以求矫正古文创作的弊端。“丰腴华美”作为《骈体文钞》评语中所标示的语言风格,代表了李兆洛对骈文的审美趣味。用丰腴华美的骈文语言矫正古文末流粗疏浅陋的文风,正是李兆洛倡导“融通骈散”理论的目的所在。
从李兆洛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通畅”“雄骏”“舒缓稳健”“富有生气”等也是他对骈文的审美标准。评刘孝标《辨命论》“疏越”,评潘岳《世祖武皇帝诔》有“疏通之美”,评薛元卿《老氏碑》“疏朴”,评王仲宝《褚渊碑文》“疏隽可观”。按《说文解字》:“疏,通也”,《尔雅·释天》郭璞注“通,平畅也”,因此,“疏”可以解释为“通畅”。李兆洛多用“疏”来论文,实际上是对“通畅”文风的赞赏;评扬雄《剧秦美新》“古藻骏迈”,评干宝《晋纪总论》“雄骏”,评阮籍《答伏义书》“骏迈”,都是对“雄骏”文风的推崇;评班固《封燕然山铭》“宽博”,评李公辅《天命论》“舂容茂美”,评班彪《王命论》“安徐重固”,是对“舒缓稳健”文风的赞赏;评李萧远《运命论》“可谓浩乎沛然矣”,评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气壮情骇”、“文有生气”,评慕容绍宗《檄梁文》“整劲”,这些评语是对“富有生气”文风的推崇。这些文风类型,作为李兆洛所推崇的优良文风,丰富了“古朴醇雅”与“丰腴华美”的文风内涵,体现了李兆洛的骈文审美理想。
对自己不满意的骈文文风,李兆洛也予以批评。评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冗弱”,评陆厥《与沈约书》:“齐梁每有清辨之文,而多累于庸冗。”赞同《文心雕龙》对曹植《文帝诔》“体实繁缓”的评价。评阮籍《答伏义书》:“晋人叙情之篇……每苦澜漫。”这几条评语所说的“冗弱”“庸冗”“繁缓”“澜漫”等,都是对冗长、繁琐文风的批评;评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子山诸篇,密藻丽思,无以复过,而每以纤仄为累。”评祖鸿勋《与阳休之书》“已涉纤俗”,评卢思道《劳生论》“气已涉俗”,评温鹏举《寒陵山寺碑》“萎靡不振”,评邯郸子《礼魏受命述》“气甚靡”,这里“纤仄”“纤俗”“俗”“萎靡”等词语,概括了柔弱、浅俗、缺乏生气等不良文风。这些不良文风都与“古朴醇雅”、“丰腴华美”的文章风格相背离,因而也从反面体现了李兆洛对“古朴醇雅”和“丰腴华美”审美标准的追求。
“古朴醇雅”是古文家的审美追求,“丰腴华美”是魏晋南北朝骈文风格的典型特征。李兆洛将这两个含有对立意味的概念,用于骈文批评,树立为骈文审美标准,是他 “融通骈散”文章学理论的直接体现,这对骈文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李兆洛 “融通骈散”的理论宗旨虽然一向为学界所关注,但散见于《骈体文钞》中的评语却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事实上,《骈体文钞》评语是李兆洛理论宗旨的直接体现,对于全面认识李氏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晚清时期,著名学者谭献受李兆洛影响,在文章写作方面也积极倡导这一理论,与李兆洛一样,其理论主张也主要是通过评点《骈体文钞》进行表达的。“融通骈散”的文章学理论经李兆洛与谭献的大力阐扬,成为清代中后期广为接受的文章创作方式。可以说,李兆洛“融通骈散”的理论与方苞、姚鼐“崇散拒骈”、阮元“崇骈拒散”、王先谦“骈散并重”等一样,成为清代著名的文章学理论,对清代中后期,乃至民国的文章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散整结合”的语言形式、“古朴醇雅”与“丰腴华美”的文章风格,作为李兆洛“融通骈散”的理论内涵,对今天的散文创作也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① 曹虹:《阳湖文派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6页。
②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5册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③ 王镇远、邬国平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7页。
④ 清较经堂刻本《国朝八家四六文钞》。
⑤ 彭兆荪:《小谟觞馆文续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2册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9页。
⑥ 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90页。
⑦ 袁枚著,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⑧ 邵齐焘:《玉芝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1册影印本,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04页。
参考文献:
[1] 李兆洛.骈体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1610册影印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1495册影印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曹虹.阳湖文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文章选本研究(批准号:12YJC7510
59);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清人所编文章选本研究”(批准号09SJD750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孟伟,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