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寡母模式中的“恋子情结”
2013-04-29常杉
摘 要: 自古以来,为何婆婆与儿媳总是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孤儿寡母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显得尤为明显。在孤儿寡母这个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对儿子存在不一样的感情,即倒置的恋母情结——恋子情结。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情结理论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加以分析,并找出产生这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恋子情结 原型 寡母 儿媳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的爱,母亲的爱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那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以及私毫不为索取的爱。但是在众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平常的母子关系——孤儿寡母。这是不是一种本就存在的特殊原型呢?荣格原型批评理论把反复出现的结构关系看成一种原型模式。认为原型模式表现着恒定不变的主题内容,是集体无意识的模式化反映。①
在巴金的小说《寒夜》中,汪母和儿媳曾树生就存在着这样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何小说中美丽、有文化的媳妇得不到婆婆的喜爱?为何婆婆将媳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那是因为汪母对汪文宣存在着一种不一般的母爱,汪母身上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情结——恋子情结。在小说中,她爱自己的儿子,爱自己的孙儿,却唯独不喜欢自己的媳妇。因此当她得知树生出走后,虽然替儿子难过,可实际上却很高兴。由此可见汪母在心里是憎恨树生的,不想让她回到这个家。当看到儿子想媳妇时,她还骂自己的儿子没出息。在听到儿子刚同媳妇喝咖啡回来后,她的怒火马上就冒上来了。由此可见汪母不想让儿子与儿媳妇重修于好,想自己一个人独占儿子。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涨红脸生气地说:‘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我做媳妇的时候哪敢这样,每天自己打扮,在外面胡闹”②。可以看出她不喜欢树生的原因有:媳妇不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尽自己该有的本分,不十分听婆婆的话,媳妇还喜欢打扮自己,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儿子很爱媳妇。如果说树生十分孝顺老人,每天也不爱打扮,婆婆会不会喜欢她呢?恐怕也不会,婆婆还是会挑出媳妇的各种毛病,因为她不想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儿子。婆婆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儿子为了媳妇与自己发生争执。当文宣为树生辩解时,婆婆就会非常生气,甚至还会对儿子大声说话。但是当儿子站在自己这一方时,她心里就会非常高兴。婆婆把当着儿子的面给媳妇难堪当作最大的快乐。她当着儿子的面骂树生:“你没有同宣正式结婚,不是他的妻子,不过是个姘头。”用最难听的话来侮辱自己的媳妇,伤害自己的媳妇。通过这种方式似乎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在孤儿寡母这样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母亲往往会对儿子产生极度的爱,这种极度的爱往往又会产生一种变态的爱。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也是有这种“恋子情结”的人。她为了使儿子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竟引诱长白吸大烟,以此达到控制他的目的。她还在外人面前羞辱自己的媳妇芝寿,以此来诋毁、丑化她。以此造成儿子与媳妇之间的不和,这样她就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畸形的恋子倾向甚至扭曲了曹七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曹七巧来说,长白不只是自己的儿子这么简单,长白更是跟曹七巧生活了三十几年,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个男人。长期的性压抑已经导致了曹七巧把这个唯一的男人当作自己后半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依靠了。也许在曹七巧的潜意识中,她已然把长白幻化成自己的一个情人,一个让自己获得心理欲望满足的对象。因此她容不得其他女人在儿子的身边,把自己的儿媳和姨太太都逼上了绝路。
母亲爱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爱的本能。但是当这种本能因为某种外在原因而受到压抑,就会形成心灵上的创伤,从而产生一种潜意识里的支配性的力量,但是这种主导自己意识的力量又不为当事人自己所明确知道,这就形成了一种情结。在柔石的短篇小说《怪母亲》中,当自己的四个儿子都结婚后,母亲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活着。当儿子们问母亲原因时,她说:“孤独是人生最悲哀的!你们年少时,我虽早死了你们的爸爸,可是仍留你们,我抚养,我教导,我是不感到寂寞的。娶进了一位媳妇时,就夺去了我的一个亲吻,我想到你们都有了妻之后的自己的孤独、寂寞将使我如何度日呀?”③从中可以看出,寡母已经对儿子们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 。当最小的儿子结婚后,她心里所依靠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也没有了,致使她不想活了。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在作品中,女主角司猗纹一生都在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剥削他人,以此来获得自己的某种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她自己同时也成为令人厌烦之人。但是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又把子孙三代拴在一起。司绮纹曾经也受过“五·四”自由平等风气的感染,追求过爱情婚姻的自由,但最终仍未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而成了庄家大少奶奶。司猗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官僚家庭,在其学生时代,她也有美好的青春、浓厚的激情,她被学生领袖华致远所感动。然而其家庭却不允许她这样的大小姐追求这样的幸福,她被迫退学与门当户对的庄家少爷庄绍俭结了婚。结婚初,她也想过和庄绍俭和睦相处度过一生,但是情非所愿,庄绍俭非但不爱她,反而处处侮辱她、嘲弄她。对苏眉和叶龙北香山之行的跟踪,正是由于自己受压抑的人性畸形病态的生动体现。正是由于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求而不得,才引发了司猗纹的变态心理,处心积虑地对付所有与她不和的“敌人”,实则这些都是她的亲人,其实她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司猗纹这些出人意料的变态行为都是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自己极度缺乏爱,所以她才会千方百计想控制自己的儿女,甚至是自己的外孙女。司猗纹想要他们听从自己的一切想法,稍有反抗就可能会换来司猗纹更有计谋的压制。
司猗纹也争取过离婚、再婚,但是她的反抗只得到些许的幸福和额头上永远的疤痕。每天过着这种不正常的日子,还要应对生存境遇的压力,守活寡的性压抑,这些最终导致了司猗纹一种变态性的爆发。她以自我为武器,向道貌岸然却又软弱无能的公公发动攻击,用乱伦来对抗自己在庄家所遭受的一切磨难。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用沦丧一个女人的尊严力图挽回一个女人应该得到的权利。她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发生了出乎意料,但又是意料之中的改变,这种改变促使司猗纹变得具有双重性格。
实际上,司猗纹在虐人的同时何尝不是一种自虐。自虐和虐人都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是她想要争斗的一种方式。司绮纹的争斗无时不在,可以说是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表现出来。即使是对自己的外孙女一类的小女孩,她也能乐此不疲地去算计。自虐就是自我争斗,虐人就是与人争斗;而在这种争斗中她既伤害了自己同时也伤害了别人。放任自己在脏桌子上喝糊豆浆和与公公的乱伦就是她典型的自虐;她精心策划引着苏眉去发现竹西和大棋的偷情,是对小女孩苏眉的虐待也是对儿媳的虐待。
寡母在儿子的婚姻上表现出的不正常心态,就暗含了这种不一般的母爱——“恋子情结”。母亲在自己丈夫那里没有得到她所想要的关注和爱护时,就把这种需要转移到儿子身上。在儿子婚后这种现象就显得尤为明显,因为儿子结婚前,她完全控制着儿子,一旦结婚,儿子就会被其他的女人所占有了。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还有大众的议论,更是为了自家血脉的延续,又不得不为儿子娶媳妇。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才造成了婆婆的变态心理。
弗洛伊德对这种现象做过解释——“俄狄浦斯情结”。在童年时期已经有了一种性的偏爱——男孩把自己的父亲看成情敌,女孩则仇视自己的母亲。父母往往更喜欢异性的孩子,父亲偏向女儿,母亲偏向儿子。常态的性缺乏可以引起神经病,实际上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④
其实这种“恋子情结”的模式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荣格称之为“原型”。其实按照荣格的说法: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始模式。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荣格把原型看作是生理遗传的模式。也就是说,人的反复的经验逐渐形成人的一种本能形式反应。这种形式反应的重复发生就形成了原型,而原型又导致了心理反应模式。⑤
为何寡母会对自己的儿媳存在这样一种嫉妒甚至仇恨的心理?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寡母通常都有着极端不幸的婚姻生活,自身那种痛不欲生的生活经历会让她们十分仇视他人的幸福和快乐。当媳妇这个外来人闯入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固有模式中,婆婆便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自己的媳妇身上,并在折磨媳妇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在中国的历来传统文化习俗中,女人生来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秉承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理念。在丈夫离世后,儿子就是她们的天,她们往往都会选择依靠自己的儿子,而不是选择再嫁,因此会有寡母对儿媳的嫉妒甚至仇恨。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孤儿寡母模式下的婆媳矛盾不仅仅是旧式常有的那种“恶婆婆欺负媳妇”的模式,更是一种女性占有欲的表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孤儿寡母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特殊母爱,即倒置的“俄狄浦斯”情结——恋子情结。
① 杨朴:《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巴金:《寒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 柔石:《柔石作品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④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⑤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作 者:常杉,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作家作品。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