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骡子”肖钢:“懂政治”的金融家
2013-04-29田雄狮
田雄狮
“话说1978年那个金秋十月的某一天,有6女34男共40名书生跋过三湘涉过四水来到岳麓山下。这40人为何聚首此地,只因要圆同一个梦想。那是何梦?大学生梦,是高考制度恢复后带来的梦。”
肖钢和他的妻子吴透红在一篇大学班级回忆文章中充满感情地写道。
彼时,肖钢大概不能预测,若干年后,他将从湖南岳麓山后石佳冲——一个在地图上都无从找到的地方走出,执掌全中国的资本市场。
2013年3月17日,北京富凯大厦传出新的人事任命:上任仅506天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走马山东,中国银行原董事长肖钢履新证监会。
肖钢从北京西单路口西北角的中国银行总部,搬到了金融街的富凯大厦。这片被称为金融街的区域,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紧邻政治中心中南海,掌管着中国金融业命脉。
接棒郭树清
3月17日下午三点,为时半小时的中组部会议在证监会召开。会议开始前,在富凯大厦的大厅里,郭树清与肖钢商谈融洽,表情淡然。此时的郭树清,已经知道即将离开这栋大楼。而这栋他只工作了18个月的地方承载了太多他未完成的梦想。
“郭主席是负责任的,他希望在他任职期间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承诺。”一位券商老总说。
曾有媒体报道,郭树清因工作尚未完成,不愿离开证监会。
网络上则有传言称,郭树清离任是因为动了他人的奶酪,但并未举出可以佐证该说法的事例。
不过可确定的是,郭树清上任一年里,与证监会内部的关系尚未梳理顺畅。
一位券商高管告诉记者,有证监会内部人士告诉他,在去年的一次内部评审会上,郭树清在内部的得分还没有几位副主席高。
去年4月,证监会干部大轮岗,使得不少干部感觉“不太适应”。
而现年55岁的肖钢,被称为金融界的“少壮派”,是五大行及“一行三会”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同事曾如此评价他:年轻、稳健、实干。也有央行官员称,虽然肖钢行事稳健,但并不乏改革创新之举,其思想开放之程度、断事之魄力亦非比寻常。
中组部对肖钢曾有如此评价:“年富力强,处事果断,作风朴实,熟悉宏观经济和金融业务,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问题,组织和协调能力强。”
而外界普遍认为,肖钢接替郭树清的原因一是: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一个更加强力的人来推进。而出生于江西、在湖南长大的肖钢素来开拓性很强,他也是一行三会中唯一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二则为,近两年信托业爆发式发展到8万亿使得其甚至超过了保险业,信托才是最大的影子银行,而肖钢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推动者。即将公布的汇丰PMI数据将揭示经济是弱复苏还是强复苏,这是目前阶段影响行情的主要因素。
各种揣测甚嚣尘上之际,肖钢继续保持沉默。
这种稳健低调的风格,或源于数十年官场历练。
和前任郭树清不同,肖钢并不是体改委系统出身的市场派官员——中国很多具有市场理念的学者型官员,都曾在那个成立于1980年代初的改革机构中任职。
肖钢的工作履历集中在国家机关,前22年在人民银行总行,从普通公务员一路晋升为央行副行长,后10年在国有银行担任一把手,操盘中行股改上市。
“湖南骡子”
肖钢身上流淌着湖南人的血液,自古以来三湘大地民风彪悍,时为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去年10月在《中国日报》撰文称,由于资金池和资产池期限错配,必须警惕影子银行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甚至说影子银行的偿还风险已经发生。这要是搁在普通经济学者也不算什么,但肖钢是前央行副行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这明摆着就是自己看空自己,而且他还说了,银行业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会回到个位数的增长。这点与证监会前主席、建设银行前行长郭树清的看法截然相反,郭主席说“蓝筹有罕见投资价值”。
郭主席是法学博士,尚主席是金融学博士,而肖主席却仅有硕士学历。而且这无意中撞到金融领域也是偶然,据说肖主席年轻时曾经是个文学青年,原本的志愿是学中文,因为“中文比较吃香”。高考时,他的语文考得好,数学考得差,而当时中文、哲学都是炙手可热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很高,无奈之下,肖主席只好进了财经学院。在进校之前,何谓金融,肖钢并不知道。可是在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被并入湖南大学)的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为他的事业开启了大门,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吴透红,并且娶到了吴透红。
坐在摆满吴透红照片的办公室里,肖钢侠骨柔情地指着妻子照片对凤凰卫视说,“夫人不仅漂亮,而且有才,才貌雙全。在大学时候一眼就看上她,然后我就勇敢地追求她,现在看幸福是要靠追求来得到的。”肖钢说,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老婆是他这一生唯一做对的事情。吴透红和肖钢都是“财院78级”学生,在这个偏居长沙河西石佳冲的财经高等学府,诞生了国内金融界许多重量级的“大佬”,肖钢,方正集团主管金融高级副总裁汤世生,中国金币总公司前任总经理易都佑,中国民生银行财务总监吴透红,深圳交易所副总经理黄铁军,这五人出自同一个班。有个说法是,湖南财经学院向中国输送了1000位大大小小行长,这些人执掌了中国金融产业三分之一的天下。
湖南财经学院在肖钢入学后第二年成为人民银行直属高校,肖钢则以此渠道进入央行。2011年接受凤凰卫视吴小莉专访时,肖钢谈到这段经历,称能进入央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经常搞些社会活动,比如说学校的校刊,就是我组织几个学生创办的,这些活动给我加分了,如果按考试成绩,我大概可能不会进北京。”
进入央行不久,肖钢即开始担任当时央行行长吕培俭的秘书(吕在1982年出任央行行长,至1985年)。在央行22年,肖钢经历了吕培俭、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等风格各异的央行行长,均相处融洽。
肖钢的风格是“低调的”、“勤勉的”、“有着湖南骡子的勇猛果敢的”,这次他敢不敢再玩真的?广大投资者非常期盼。
既是学者,也懂政治
担任央行政策研究室主任时,肖钢曾和同事共同出版《金融决策与思考》一书,书名由当时的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亲笔题写,时任(1992年)央行副行长的周正庆(证监会第三任主席)作序。
周在序言中写道:“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两位作者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有在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并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责任,近几年又一直在总行决策者身边工作,亲身参与了若干重要决策,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
长时间身处国家机关,造就了肖钢谨言慎行的行事风格,也让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在上通下达中变得人情练达。
“肖钢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会把上上下下各种关系处理得很好。”熟悉他的人说。
肖钢也非常善于抓住机会。据其在《百年中行新变革》一书中透露,中行能成为首批国有银行股改试点,完全因其见机行事的争取。
据肖钢在书中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早在2002年就在酝酿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建行主动递交了正式报告,要求成为试点行。当时肖钢正在央行担任副行长并参与研究这件事,2003年调入中行工作后,肖钢便积极向有关方面汇报,要求成为股改试点行,原本只确定建行进行独家试点的国有银行改革,最终变成中行和建行同步。
“稳健”、“精于官场之道”和“善于协调各种关系”,是肖钢不同人生阶段的许多同学、同事的一致评价。
2009年担任中行行长期间,面对中央增加信贷的要求,中行是四大行中表现最积极的一家。
中行的选择,被《华尔街日报》解读为“懂政治”。其报道比较了中行和工行在2009年后的贷款数据,得出中行更加积极的结论。而此后,肖钢顺利进入中央委员行列,成为四大国有银行行长中唯一入选者。
而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则认为,“2009年放贷,银行自身要盈利,也是响应国家的政策,中央把银行放贷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别人能不放贷么?”
在行政指令和市场计划中难于独立的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需要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指令。积极放贷的政策选择,是否给中行业绩带来实际压力,需要长线观察,但其部分影响或已显现。
肖钢另一个“懂政治”的体现,在于其对银行业党管干部的见解。
以改革运行机制为要务之一的国有银行改革,历经十年蜕变,四大国有银行均已完成股改上市,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完善,但一些深水区的改革则難以推进,被诟病最多的痼疾之一即是国有银行“党委会”的存在。
身兼中国银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两个职务的国有银行负责人,一方面代表着党来监控国有银行,另外一方面又要代表股东利益作出决策,两种身份的矛盾成为商业银行决策难以去行政化的根本所在,在市场上一直争论不休。
面对这个争论颇多的金融改革深水区问题,肖钢曾公开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赞成国有银行党管干部制度。
肖钢认为,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两个职务由一个人承担,是种巧妙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董事会和党委会的沟通与衔接,在平衡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时,党委会组织动员的力量远比董事会大,因此国有控股银行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这个“大帽子”下,肖钢又强调金融人才要坚持市场化配置,坚持效率优先,认为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
“骨子里是改革派”
了解肖钢的一些资本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肖钢骨子里是偏向市场的“改革派”。中组部的官方评价则认为其“有改革创新意识”。
和周小川、郭树清不同,肖钢并不活跃在中国改革派学术圈,记者采访过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都称对肖钢并不了解。其偶有发表的文章,也集中在一些机关报刊例如《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央行的机关刊物《中国金融》等。
《中国金融》一位编辑向记者称,这些文章有的是约稿,也有些是肖钢主动想发的文章。
“他认准了的事情,也会坚持。”老同学这样评价。
履新中国银行后推行的中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或也是一种佐证。2003年肖钢主政中国银行,强力推行人事改革,整个中行人事系统重新洗牌,取消处长、副处长等行政职务,全部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引起内部地震。
变革人事,是利益纠葛繁复的艰难之举。肖钢自言“中行还没有被确定为股份制改革试点行,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事制度改革”。他在《百年中行新变革》一书中称,到中行后,发现其内部员工流动缓慢,相互看不上,过去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中行的人员比较多,上一辈在中行的,下一辈还在,一人进中行,亲戚也进来,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又受到刘金宝等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的刺激,肖钢决意改革。
这场以竞争促进活力、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市场化人事改革,在中行内部阻力和争议颇大。
“把职务职称都改了,没有处长了,内部很难接受,因此还是有一些非议,但我们坚持下来了。”肖钢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称。
一位中行老员工则对记者说,肖钢初到中行,很谦和,平易近人,大家对他评价很好,但后来搞的人力资源改革,很多老同事认为是败笔,减了分。“全员大调动,只不过把处长名称换成了主管,换了名称,没有换内容,调整后各个职务板块之间有交叉,都有权力,但责任落实不清,造成人浮于事。”
一些中行基层支行员工认为,肖钢是一位冲在一线的很给力的行长,“他是最好的推销员”。“四万亿”之后,肖钢带队去各大省分行,第一时间和当地官员联系,从而争取很多大客户贷款,在这些会谈中,他都会亲自上阵沟通,开朗随和,平易近人。
身处央行机关二十余年,肖钢对政府机构的行事逻辑了然于胸。若想在证监会任上推动改革,必将身处争议漩涡。
在中行已遭受诸多争议的肖钢,是否有勇气在证监会主席一职上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尚未公开表态的肖钢只在任命会议上称会继续郭树清的政策。
事实上,在利益极其巨大的证监会,若想改革有实质进展,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高度的智慧拿捏改革和冒进之间的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