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发展
2013-04-29李建坡
李建坡
摘要:企业和个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的需求也逐渐加强,随着对网络可用性以及安全性的诉求也不断的提升。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和开放性的基于TCP/IP技术的、不可管理的网络,带来了网络的复杂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消除非善意信息的威胁以及安全隐患。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 信息技术 需求 发展 管理 变革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人们在网上可以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视野,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1 互联网技术概述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就像“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在创建了43亿个IP地址之后,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而实际上,在互联网发展了仅仅41年之后,人们就要面对IPV4地址的枯竭窘境。同样,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对于网络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复杂的功能例如OSPF、BGP、组播、区分服务、流量工程、NAT、防火墙、MPLS等都被纷纷塞进了路由器等交换设备里面,从而使后者不堪重负。于是,OpenFlow便应运而生。实际上,OpenFlow这个概念早在07年就已经提出,并且在08年还成立了0penFlow交换机论坛,只是一直以来非常低调,因此并不广为人知。OpenFlow是这样一个开放的标准,它允许研究人员在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上面运行实验协议,同时可以通过某个规范使得研究人员在运行实验协议的同时不会暴露设备的内部技术细节。说得简单点儿,人们想要控制Internet,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控制网络中最为关键的节点——交换设备,一旦可以实现这一目的,那么所有的流量便可以为我所用,这时便需要有一套开放接口、支持控制的交换标准,而这便是OpenFlow。
2 互联网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丰富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信息网格技术必将取得广泛的应用,网络应用也更趋多样化。开放的海量的资源是互联网得以发展得如此迅猛的重要因素;而Android系统之所以能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打败称霸十年的Symbian系统从而成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也是得益于它的开放性;同时,随着Facebook通过开放平台一炮走红,全球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竞相推
出自己的开放平台战略,国内外对开放平台的前景一片看好。
下面我们主要从平台的应用和技术动向进行一个分析。
2.1 互联网平台及应用。传统的信息系统需要连接Amazon、Facebook等平台以走向开放以及社交平台化,在Facebook、AppStore等社交及移动平台浮现出更多新的软件机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应用平台开发软件具有开发快速以及产品上线后能够应对用户急速增长的压力。由于很多初创的公司不具备大规模服务系统开发的经验,因此,在平台上应用云存储以及云计算是最好的选择。
2.2 互联网技术动向。目前,Facebook及Twitter都分享了相关技术架构,从中可以学习到大型Web2.0系统的架构设计经验, Facebook分享的BigPipe等前端加速技术相信又会在业界带来前端优化的新思路。Web及前端开发不再是以Web页面开发为主,前端脚本优化为辅的思路,使用前端框架为中心驱动Web页面开发的思路才能满足动态应用速度及用户体验的要求。
3 网络安全措施
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是对其一个分析:
3.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一种隔离控制技术,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常见的防火墙技术包括过滤技术、状态检测技术以及应用网关技术。
3.2 VPN虚拟专用网络。它是将物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网络通过公用骨干网连接而形成的逻辑上的虚拟子网。它通过帮助公司分支机构、异地用户以及商业伙伴等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以及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3.3 防毒墙病毒过滤。防毒墙是指位于网络入口处并过滤网络传输中病毒的网络安全设备。由于防火墙能够监视网络数据流连接的合法性,但是无法识别合法数据包中的病毒情况,因此,它是一种为了解决防火墙这种防毒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安全设备。
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以及完整性主要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实现的,最容易恢复数据库以及防止意外的方式就是备份。
3.5 软件防护。随着Internet 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中安装并使用必要的防黑软件以及杀毒软件等防范措施,以增强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安全系数。
3.6 预防和加强管理。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各种反病毒软件、防火墙以及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定期备份等,以防止病毒和黑客的随意入侵。
参考文献:
[1]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7.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站点.http://www.edu.cn.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站点.http://www.cnnic.net.cn.
[4]Larry L.Peterson,Bruce S.Davie/著.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8.
[5]张学港.文件夹共享、访问、管理全接触[J].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08,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