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源泉

2013-04-29王涛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功利性创作情感

摘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艺术用形象反映生活,但这种反映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艺术本源;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王涛(1983-),男,硕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助教,从事影视编导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2010年,一段旭日阳刚组合(网友为该组合取的名字)的那首《春天里》的视频在在各大门户网站都获取了很高的点击率,无论是文艺界的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纷纷加载于自己的博客或是微博之中。这段视频悄然间在网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网络带给网友相对自由的话语表达权,在网络中网友们评论既直接又真实,很能代表群众的心声。就连歌曲《春天里》创作者著名歌手汪峰在参加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录制时,也坦诚自己对《春天里》的演绎远不及这对农民工兄弟组合,只有他们和这段音乐的意境最为契合。单从表面来看,旭日阳刚组合的这段视频,既没有优质的音乐录音设备,还没有时尚的衣着包装,更不是昂贵的电影胶片拍摄的音乐电视,显然,这和当前唱片公司推广歌曲的方式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可这段粗糙“非主流”的音乐视频并未折服于现代音乐传播推广方式,一举成为众多网友心中的主流音乐,这种现象不仅值得专业音乐人反思,更值得艺术评论者再次回归艺术本源审视我国当前的文艺作品。

关于艺术的起源,无论是“模仿说”、“游戏说”又或“表现说”都在某个侧面或者某个角度谈及了艺术的产生,这些观点在各自不同领域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观点都没有否认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代表了民间的某种倾向性的情愫。以爵士乐为例,爵士乐形成伊始是美国黑人在新奥尔良地区歌唱的民工号子,由于这种音乐形态抒发了黑人工人对艰辛生活调侃和控诉的情绪,打开了感同身受听众的心扉,爵士乐逐渐在美国乃至全球得到大幅度的传播,现今已成为拥有歌曲和乐迷最多的音乐形态之一。马克思在谈及艺术本源的问题是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从艺术的补偿作用来看:艺术创作者在艺术的生产过程中,从其制造的艺术世界里寻求某种情感的寄托或是慰藉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平衡,在真实描绘生活的细节时,又能表现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将生活中的真实升华为艺术世界的真实;读者、听众、观众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印记上主观的情感色彩和作品创作主体达到某种情感的共鸣,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特色。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乡愁》是其导演的第六部作品,当时塔可夫斯基因为其作品在苏联国内广受非议而被迫离开祖国,来到意大利。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对祖国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感情。一方面,俄罗斯是他无比深爱的祖国,另一方面,强大而专制的意识形态将导演的艺术创作压缩在一个窒息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中,他看不到认同与希望。为了保留自己的艺术个性,为了自由的表达,他只能选择离开,而离开之后,又不得不面对由于那种根深蒂固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而引发的痛楚,他在作品中行进的旅程,恰是他内在探索的国度。他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种情怀悬着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塔可夫斯基在它的支配下呈现了透过影像后面的虚拟世界,这种东西构成了影像艺术或一切艺术的本质,而它也正体现了塔尔可夫斯基甚至人类共有的真实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诉求。所以艺术生产过程也是创作主体情感表现的过程。由构成艺术作品的诸要素,如颜色、声音、形状、动作、语词、惯例……物质媒介和其他媒介的不同组合方式所构成。它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它的功能是启示性的而不是陈述性的。

德国古典哲学家与美学家康德曾指出,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功利性阐释的现状早已超越偏爱的范畴了,甚至已经单纯的成为创造利益的手段。康德强调美的无功利性,只有从功利性超脱出来,忘记现实的功利性考虑,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更合理地阐释和理解艺术,而不是戕害艺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拜金倾向往往使艺术作品的阐释染上明显的功利色彩,甚至这种功利性的阐释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和方向。这使得艺术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形式将被减少了,而尚未被发现的或许将永久消亡。功利性阐释导致艺术失去了部分应有的积极意义,使之成为替某些特定团体或个人利益服务的工具。这是对艺术创作主体的不尊重,对艺术受众的不负责,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曲解和污辱,它将使艺术失去生命力并变得糟乱冗杂。肆意杜撰内容,过度流于形式的角逐,忽略创作主体情感,一味追求商业效益,是我国当前艺术领域显著的问题,特别是影像艺术更为明显。艺术创作允许而且也应该有虚构,但虚构并不是闭门造车、肆意杜撰。艺术的真实性就在于通过艺术手段的表达和再现,使受众产生共鸣,把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达到某种一致性和可参照性,使观众获得一定程度的“在场”感。有一些电影人把好莱坞较为成熟的电影叙事模式引进国内,将其大部分角色中国化,俨然一部原创中国影片。只在故事形式上下工夫,缺少电影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难免有些哗众取宠,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这种趋势会导致观众的参与性和观众的主观接受的真实感不断的消泯和弱化。这种电影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缺少真诚,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多原先的受众群体会不断分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依然为遥不可及的梦。李安电影的成功对我们国产影片创作带来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影片《卧虎藏龙》标志着话语电影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国际主流商业电影市场,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电影领域内开始了真正的交流。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李安已经开始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电影表现语言,讲述一个东方悲情的武侠故事。这部影片不再是所谓的“东方奇观”或某些阴暗落后的层面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态,而是用人类共通的情感去征服西方观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雄厚,部分电影人却不问不闻,以为照搬西方的电影模式就会拍摄出经典的电影,显然有些舍本逐末了。形式是为了故事和精神内涵服务的,缺少了精神力量的电影作品,即使形式精巧,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影视艺术还是其他的艺术门类都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素材,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更是创作经典文艺作品,振兴民族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功利性创作情感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