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起一座七巧玲珑塔

2013-04-29赵文心

世界文化 2013年7期
关键词:哈特丘吉尔艾玛

赵文心

千变万化的电影结构,其本质是对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排列组合。人物、情节,可以因不同的结构方式,呈现迥然相异的面目。结构充满再造、重塑的能量。“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分析作品结构,辨析其搭建的技巧,是欣赏电影的有趣路径。

化繁为简——以电视电影《不惧风暴》为例

本片拍摄于2009年,由BBC制作。“不惧风暴”者,1940—1945年间的英国领袖丘吉尔。“二战”之初,英国措手不及,步步退却,失败情绪弥漫,政界不少人建议与希特勒谈判媾和。过去一直因为“好战、酗酒、傲慢欺人”而不受待见的丘吉尔,临危受命,担任首相兼国防部长,以他的坚强意志挑战风暴,带领英国迎来胜利的曙光。丘吉尔的声望一时无二。但在1945年7月,也就是“二战”胜利两个月的全国大选中,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意外败北,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二战”后第一任首相。

如此动荡不安的艰苦卓绝,要与德日角力、与美苏抗衡,要动员至每一个公民,要激励军人奋勇杀敌,要以弱克强、坚持长期抗敌,正如影片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他也许惹人烦,但绝对是个斗士。”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登上人生巅峰,又被狠狠抛下深渊,丘吉尔刚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英国人就把他抛弃了。

丘吉尔不仅个性鲜明:坚定执著,乐观自信,脾气急躁,口无遮拦,事必躬亲,外形也辨识度极高:胖,大肚皮,谢顶,瘪嘴,抽雪茄,喝烈酒,善演讲。这五年中的丘吉尔,有多少内容可以写。

拍摄伟人的传记片,困难往往在于其人生太丰富:时间跨度长,空间迁徙大,与之纠葛的人物多,参与处理的事件复杂……选择和编织是最大的考验,要顺畅、周到、头绪清楚、取舍得当,又要举重若轻、好看抓人。“事情越是不可能,结构的乐趣也就越强烈。由于难度,我们会以为其间的构成是复杂的,好比功能卓越的机器,必要经过曲折繁复的机械装置。然而,结构的乐趣还在于将复杂的过程简洁化,这种单纯的性质就是文雅。”(王安忆)

要在密度极大的情节基础上完成难度极高的人物刻画,本片以高超的编织技巧,化繁为简,精心安排双线结构,两条线索——1939年开始的“二战”、1945年7月的英国大选——交叉叙事,结构线条简练明了,从戏份上看双线有主次之分,“二战”内容居多,但就表现传主的个性与命运来看,双线的作用不分轩轾。如此,既避免从头道来的单调,又在胜负的对比中充分表现丘吉尔性格的多面性,人物形象丰满可感。

“二战”这条线索叙事从张伯伦挑选接班人开始,至日本无条件投降、雅尔塔会议召开、随国王全家在阳台上接受民众欢呼,丘吉尔打出著名的胜利V手势。险境之中,丘吉尔绝不退让,英伦三岛绝不投降——敦刻尔克大撤退,抱病会见罗斯福寻求盟友,支持蒙哥马利元帅险中取胜的战术,勉励皇家空军搏击长空,持续通过广播发表演讲,激励全国军民……这些“二战”中的著名事件,不展开,点到为止。

“大选”这条线索叙述在法国度假的丘吉尔一边按夫人安排,游泳,骑自行车,画油画,一边焦急等待大选点票结果(当时点票花了三个星期)。他以为胜券在握,是他带领英国走出危局。不料工党比他更善于揣摩民众战后急于修复生活的心态,应允福利系统的尽快建立。保守党落败,丘吉尔无比怀念“1940年”。这同样是战场,战法却已不是他熟稔的格斗、勇气、抗争了。

历史真残酷。政治人物的命运真残酷。

“在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有如此之少的人,为如此之多的人,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这是丘吉尔对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的褒奖。1940年8月英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德军对英国南部机场实施了毁灭性攻击,英国空军英勇牺牲,顽强抵抗。据传丘吉尔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达十二万多),此时他却惜字如金,如此精到准确又充满诚挚情感地赋予牺牲以无比崇高的意义。这其实也是丘吉尔“二战”人生的写照。

优雅美丽的丘吉尔夫人要求一起去剧院看演出,丘吉尔嘟嘟囔囔,满心不情愿。演出结束,谢幕的演员激动地表示,很荣幸能为“民族救星”表演。全场观众起立,为包厢里的丘吉尔热烈鼓掌。丘吉尔又一次摆出V手势,很短促,很释然。两条线索绾和在一起收束全片,天衣无缝。

明暗交织——以电影《哈特的战争》为例

这是一部拍摄于2002年的美国电影,讲述1944—1945年德国战败前三个月时德军战俘营里的故事。主角哈特,美军中尉,前耶鲁大学法学院二年级生,被参议员父亲安排到军队“镀金”,待在相对安全的比利时盟军指挥部。一次简单的护送任务中,中了德军伏击,他受伤被俘,经审讯后押解到战俘营。营内战俘按照国籍分开由军衔最高者负责管理,美军麦克纳马拉上校,故事的核心人物,出生于军官世家,西点军校第四代,为保护战俘的尊严,与战俘营手握生杀大权的纳粹上校对峙角力。

与哈特简短交谈后,麦克纳马拉上校判断年轻人被俘后有“出卖情报”的行为,不允许他入住军官营房。哈特趿拉着捡来的破皮鞋,一双审讯中冻伤的脚跌跌绊绊去士兵营房栖身。这一幕,好凄惶。风雪,冷眼,敌意,身体的伤痛,心灵的折磨,骄子哈特的“战争”,从此时正式开始。

哈特将面对什么?观众和他一样一直被蒙在鼓里。网友的观感很能说明情节安排的成功,“开头我以为这部电影只是想表述战俘的悲惨命运,后来我以为是讲述种族偏见的根深蒂固,再后来我以为是讲述忠诚与背叛,一直到哈特挺身而出为斯科特替死时,我以为已经到了影片的高潮,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儿到男人的成长。可是我发现我还是错了,麦克纳马拉上校回来了。原来35个兄弟挖地道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炸毁敌军的军火工厂。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上校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下”。

电影史上战俘营故事是一个受欢迎的类型,各个年代的电影人都有成功之作,信手便可举出《桂河大桥》《大逃亡》《逃离索比堡》《女子战俘营》等知名度颇高的作品。战俘营是战争的附生物,战争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流血与杀戮,忠诚与背叛,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会以更残酷的方式重演,生与死的冲突更为直接,对人性的拷问也达到极致。这个类型的电影,管理者的残忍,战俘的抗争,越狱潜逃等等,皆为题中之义。当一个题材已被反复拍摄,后来者通常会放弃常见的容易表现的内容,而设法建立一个多面立体的故事框架,编织事件的多重线索、人物的多重关系,发掘表象之下的人性与人格内涵。

本片别具匠心敷设的明暗双线,使故事极具戏剧性,并将戏剧张力一直保持到剧终。表面看起来,无所事事的战俘们苦熬时光;纳粹上校闲时收听英国电台,深知盟军迫近,天下将覆手。两下里相安无事。哈特也逐渐适应孤独,并接受上校的任务,为新来的两名黑人飞行员提供一些帮助。但实际上紧张的暗斗此起彼伏。白人士兵贝福雷德仇视有色人种,假手看守杀死飞行员阿奇。不久,贝德福德死在雪地里,曾公开表示要为阿奇报仇的另一位飞行员斯科特成了最大的嫌疑犯。在麦克纳马拉上校的坚持下,德方同意在战俘营礼堂设立军事法庭审理此案,期限为一周,担任辩护律师的哈特坚信斯科特是清白的。上校对哈特摊牌:处死叛徒贝福雷德是他的决定,为保守军官营房地下有一条逃跑暗道的秘密,只能牺牲斯科特。

至此,明线所演绎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与上校对暗道的保护丝丝入扣:不让哈特住军官营房,是怀疑他的忠诚;阿奇之死,暴露了贝福雷德与纳粹的勾结;在礼堂设法庭辩论案件,并争取尽量多的使用时间,是为了保证35名战俘成功逃离。而曾经在此类影片中都得到浓墨重彩表现的,诸如挖掘暗道、组织逃跑等惊心动魄的场面与情节,在本片中均不着痕迹,只巧妙地做了暗场处理,“幕前和幕后交换了位置,主次交换了位置,因果也交换了位置”,明暗交织,相辅相成。暗线的安排,为讲述哈特的故事腾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哈特在“战争”中成长的同时,以上校为代表的更多战俘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也得到充分展现,电影的意义更为饱满。

哈特必须在国家、自我道德准则和自身生命中做出选择。法庭上总结陈词时,他说:“杀死贝福雷德的人,是我!”哈特以自我牺牲的勇气,洗刷了曾经的怯懦,打赢了属于自己的这一场“战争”。我愿意以网友的感动作为这个部分的结束:“不要以为英雄就不怕死,他们只是把坦然地接受死亡作为其对死亡的精神抗争。军人的荣誉是通过这充满英雄主义激情与悲壮的抗争产生并铸造出来,这也是一种战争,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战争。无论活着、陷入绝境还是死亡,真正的军人总是会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为之流血,为之牺牲,也因之而光荣。”

复调的吟唱——以电影《黑暗边缘》为例

这是一部美英电影人合拍的电影(2010)。主人公托马斯是波士顿警局的资深警探,与恶势力斗争,颇有成绩。托马斯也是一个单身父亲,有一个心爱的女儿,24岁的艾玛。但托马斯并不了解艾玛,不管是职业、情感还是政治倾向。父女两人的生活轨迹完全没有交集。这样的父女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属寻常。一日,艾玛突然归家,却已身染重病。再一日,毫无征兆地,艾玛被打死在门前台阶上。每一个人都以为是托马斯曾经处置过的罪犯前来寻仇,殃及艾玛。托马斯欲哭无泪,父亲的直觉告诉他谋杀是因女儿而起。他开始追踪调查,誓为女儿讨回公道。

解密、揭黑的警匪片无数,如何别开生面?更有意思的是,这是一部翻拍片,翻拍自导演马丁·坎贝尔1985年为BBC拍摄的6集同名电视剧。马丁·坎贝尔是英国著名的导演,代表作有《007:黄金眼》《007:大战皇家赌场》《佐罗传奇》等。马丁导演认为电视剧讲述的故事很有特色:冷战末期人们恐惧核武器,反感政府将大量财力投入军备竞赛,因此一直想拍个电影版,关键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构思,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拍得更别致”。BBC制作的电视剧、电视电影向以精致凝练著称,漂亮的结构本是BBC作品的标签。要以90分钟的电影篇幅容纳6个小时电视剧的内容,编剧面对的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好在马丁导演约请的编剧也非等闲之辈,威廉·莫纳汉曾凭《无间行者》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唯一的出路是精心安排结构,使其具有收纳情节的巨大容量。托马斯是个有丰富经验的警察,这提供了完成各种惊险动作的先决条件;同时是一个爱女儿的父亲,具有追查到底的信念。据此,电影设置双线结构,以托马斯为主,虚化艾玛的故事,托马斯的行动为实线,父女之爱为虚线,虚实相间,互为支撑,推动情节发展,一个悬疑复仇的常见题材因此而与单纯打打杀杀的热闹划清了界限,拥有了好故事的厚度与质感。

追查女儿死因成为父亲生活的全部。托马斯抓住一切蛛丝马迹:女儿的一缕头发、防身的手枪、出入公司的工作吊牌,找到艾玛的男友、女友、物证,逐步廓清事件原委,一家叫做“北大荒”的核原料制造公司浮出水面。政界人物、企业多方勾结,营私逐利,危害国家安全。艾玛决意揭露一切,遭毒手,先是铯中毒,重病回家,又遭枪杀。

托马斯与艾玛虽为父女,却是非常不同的人,一强悍,一文弱;一张扬,一内敛。女儿的命运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走向。艾玛一出场就死了,这是犯了大忌,通常主要人物总是“打不死的小强”,要坚持到剧情高潮处或剧终。虚线安排见出妙处:儿时可爱的艾玛、家庭生活中温柔的艾玛、艾玛的工作状态、经历的危险、付出的努力,不间断地以家庭录像、他人讲述、艾玛随身用品出现等方式伴随行动中的托马斯,困境中的父亲觉得女儿就在身边给予行动的力量,温暖而真切,父女相依为命的内在关系,由隐形转为显性。父女之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虚线同样是推进情节的动力。艾玛的形象渐次饱满,因为艾玛的正义与牺牲,托马斯毫不留情的暴力复仇也有了替天行道的意味。

写实的行动线和虚化的情感线相交,形成父女之情的复调吟唱。复调是音乐术语,查百度的定义: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幻象中,也已身染铯毒的托马斯和女儿一起并肩走向远方。这最后的定格,给喜爱父女俩的观众留下一缕淡淡的暖意。

庸常的变奏——以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为例

变奏也是音乐术语,是指一部乐曲在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基础上引出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主题通过不同的变形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乐曲也就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一段相同的旋律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变幻出很多形式的变奏曲,承载不同情绪表达的任务,这与结构的功能何其相似。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2011)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初看这部优秀电影,不知该如何评说。影片中人物和人物的关系、情节和情节的推演,仿佛一张绵密的蛛网,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各处蛛丝又四通八达,轻触其一,他处即震颤不已;余波所到之处,又激起新的震颤,再将颤动递送别处,绵绵不绝。又仿佛绵里藏针,不知何时何处,那细针就刺痛了所有的人,捂住痛处,却又无从诉说。

如此说来,岂非一团乱麻?再看,剧情琐碎细致:纳德与西敏是一对夫妻,女儿特梅11岁。西敏希望全家移居美国,千辛万苦办下签证,纳德突然反悔,原因是父亲新患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纳德也不同意特梅去美国,而西敏没有女儿,哪儿也不会去。一团死结。两人准备离婚,但是法院不允,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要上班的纳德分身乏术,聘请护工瑞茨照顾父亲。瑞茨是虔诚的穆斯林,瞒着失业的丈夫外出帮佣,老人的如厕问题令瑞茨十分困扰。纳德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心疼加愤怒的他争执中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有孕在身的瑞茨因此而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家庭彼此伤害……导演兼编剧阿斯哈·法哈蒂一言以蔽之:“正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制造麻烦。”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理由,所有人又都“错”了;有人错在先,有人错在后,有人一错再错,有人因他人之错而错。几乎如生活原貌般的故事就如流水,散漫四处,挡住这头,流去那头。谁也没有刻意要为难谁,但矛盾冲突就是发生了,而且越闹越大,不知不觉中卷进纷争的人物也越来越多。导演称这部电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的侦探片”,由于人物关系、情节关系的不动声色的精心分配与布置,原本潜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东西都渐渐显露出来,人物形象也就慢慢清晰独立,发展出自己的性格主题。然后,又再次相互碰撞,涟漪越传越远。

纳德和西敏又一次走上法庭,等待女儿的选择,《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留给观众开放的结局。一切依旧无解。或许这便是生活的常态。这部电影颠覆了故事讲述的一些惯例,情节没有主次之分,人物没有好坏之分,线索没有明暗之分;没有明显的高潮,也就不需要过渡事情;原委一点点厘清,是环环相扣,却也没有导致直接的前因后果。导演要做的就是借用变奏的手法,让情节走向和人物情感发展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有人说在安排结构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合理两个字更难做到的了,能够将合理做到哪一步,故事就精致到哪一步。故事中人和人的关系,事件和事件的关系,关系的疏密度的比例,将决定故事的走向。”

人们喜爱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迷恋那精心搭建在银幕上的七巧玲珑宝塔吧。

猜你喜欢

哈特丘吉尔艾玛
艾玛打雪仗(下)
艾玛打雪仗(上)
艾玛打雪仗
哈特《法律的概念》导读
哈特的语义学
船王挑选接班人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段子里的丘吉尔
艾玛·罗伯茨:“星二代”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