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帝的恩赐

2013-04-29朱思尧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林语堂上帝

朱思尧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林语堂同鲁迅、郭沫若、冰心等几位大师不同,他是被称为“有一捆矛盾的”人。其思想的复杂性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少见的。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宗教思想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给他个人的发展以及他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试着从“林语堂文学创作中的宗教精神”的角度来解读这位文学大师

关键词:林语堂;上帝;文学创作;宗教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2

一、林语堂作品的宗教渊源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林语堂(现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牧师的家里。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不但有很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还有很深的英文造诣。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完成写作的。他一生著述颇丰,著作等身。他曾经在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一出生,便落在了一个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教堂牧师,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这一家庭背景,使林语堂从小接受着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在童年时期,林语堂就是一个非常热忱的教徒。十多岁开始讲道,有时甚至把登山也看着是与上帝认识沟通的途径。从小学到大学,他基本上都是在神学气氛的教会学校里度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过程,致使林语堂一度树立为基督献身的理想。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就进入了神学班,准备献身语基督教,后因神学班充满僵死的教条而主动退出。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基督教本身有了厌弃之心。相反,他对基督教的热情有增无减。他爱上了圣约翰传教士“仁爱、诚恳而真实的生活”。在清华大学教书期间,他除了教授英文外,还主动兼教圣约班,并且当了恭祝圣诞会的主席。

但是,随着学识的增多,眼界的拓宽,林语堂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反感。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便是罪恶的;还认为,人如果不信教就要如地狱,等等。林语堂对这些进行了含蓄的批判。他更愿意去掉基督教的神秘色彩,接受一种人道主义的宽容精神和博爱之心。他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期间,一次回国探亲时曾应父亲之邀做过一次题为《把圣经像文学来读》的讲道。他认为,应当把《旧约》当个体的文学来读,《列王记》是犹太历史,《约伯记》是犹太戏剧,《雅歌》是情歌,《创世纪》、《出埃及记》是非常出色的埃及神话和传说。林语堂的这些讲道中,已经不是简单的论述《圣经》的文学价值了,而更像是一个无神论者在表达自己对上帝的怀疑。

林语堂的这种矛盾和怀疑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四”时期才摆脱出来,进而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人类的爱要依靠天上的那个第三者,这样的爱不是真爱。他于是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儒家,相信个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获得教育而趋近于完美的。林语堂和西方其他的基督徒不一样,他有一个经历过深刻洗礼的所谓“异教徒”的阶段。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自感中文学习的荒疏,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诸子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林语堂在儒释道的哲学中徜徉、流连,并自己宣称已经由一个基督徒走向“人文主义”。事实上,林语堂是把儒家文化看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学说。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林语堂或埋头语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或针砭时弊、或倡导“幽默”“适度”、或热衷于向西方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正如林语堂自己承认的那样“自称异教徒,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居于海外的林语堂明确宣告自己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重新回到基督教的怀抱。他说:“我搜寻已告终结,我已回到家中了。”

自此,林语堂走完了“皈依——叛离——再度皈依”的复杂历程。在这里,我们看到,林语堂由于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尤其是对儒释道及宋明程朱理学的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审视中西哲学文化的成就与缺陷,最终选择了基督教。正如他所说:“我曾住在孔子人道主义的堂室,曾爬等道山的高峰且看见它的崇伟;我曾看见过佛教的迷雾悬挂在可怕的空虚之上;而也只有在经过这些之后,我才降落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到达云上有阳光的世界。”林语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与批判,使他重新回到基督教,而中国哲学里丰富的本体论思想连同柏拉图、康德的哲学一起构成了他基督教理论的基石。

二、林语堂作品中的宗教思想

综观林语堂的作品,都有宗教的影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儒教、道教等宗教的内容。

(一)宗教的描写营造宗教氛围,突出主题

林语堂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于宗教仪式,场景的描写。另外还有许多描写主人公对宗教热衷的片段。林语堂的作品中有很多明显的基督教词汇,比如“仁慈、基督、天国、救赎、永生”等词语的反复使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使小说有了神奇迷离的艺术氛围。在小说《唐人街》中就有很多关于基督教教徒做礼拜的仪式和场景的描写,实际上《唐人街》这部小说整篇都在提及宗教信仰,而且强调了宗教在美国的重要性和普及性。林语堂借汤姆的口表达了对宗教虔诚的感情,并且不断追问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部小说表现了虽然在移民不断涌入美国,人们的信仰开始多元化的背景下,基督教仍然是国家的主流信仰,而且对拥有其他信仰的人发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再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碰撞时并没有产生冲突,这也表现了林语堂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因为林语堂本身就出生于牧师家庭,所以对基督教徒的思想、仪式有很深刻的了解,写出的作品才真实可信。

(二)人物是宗教文化的载体

在《京华烟云》中,姚木兰一生的坎坷巧遇以及她对于命运的这种安排的看法凝结着林语堂的宗教思想。一是“人生若梦”的主题,姚木兰的一生可谓坎坷,但又充满着无数巧合。实际上每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起因都是很微小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本来毫无意义的小事情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真是人生如梦啊。二是对命运的承受。姚木兰很信命,对于命运安排的顺从思想。在姚家离京逃难时,木兰选择车辆时,不看骡子,而看骡夫长的样子。反映了木兰宿命的思想。当自己的恋人要和别人订婚时,她还是相信了命运的安排,“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了,好多不由人做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运的婚姻!”于是他又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文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刻画出木兰的万事由天定,我这一生就这样了的宿命思想。三是对命运的领悟,小说有很多木兰的内心独白,直接道出主人公对命运的领悟和思考。这不仅包含了林语堂自己对“道”的领悟,顺其自然,宽怀处事,勇于承受。还超出了“道”的范畴,融汇了林语堂对儒、道、佛以及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理解与领悟。林语堂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使他一生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宗教,游荡于各种宗教之间,积极吸取他们的养分。他崇尚道教的清静无为,迷恋儒家介于动静之间,既积极入世,又逃避现实的中庸思想,同时他又认同佛家勇于承受苦难和基督教的宽容怜悯的情怀。这些来源于不同宗教派别的思想最终内化融合于他的内心,继而生发出对于人生、对命运的哲学思考。所以他能够把中西文化结合得那么自然,那么了无痕迹。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通过他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中体现出来。

(三)基督教的价值取向

林语堂虽然游神于多种宗教之间,但他最终认定了只有上帝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归宿,所以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他选择了基督教文化。这从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如出一辙。

1、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没有爱情的一席之地的,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根本没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利,甚至连想,连向爱人表白爱意都被看做不道德。而在林语堂的小说中是反复讴歌忠贞无私的爱情:姚木兰对孔立夫那种不求回报,始终不一的爱情;丹妮对真爱的渴慕和追寻,赖柏英和新洛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林语堂对于爱情是这样理解的,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正如《圣经》所说:“施比受的人更有福气。”,林语堂所写的关于爱情主题的书中都表明了对基督教教义中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爱情观的认同。

2、对于审判说的认同

所谓审判说是基督教的一种说法。基督教认为人类有原罪,不能自己救赎,所以上帝圣父派自己的独子耶稣来到世间,通过流出鲜血,代替人受死来解救哪些相信者。相信者,其灵魂可以升入天堂享受永生。而那些对上帝的救赎默然视之的人,到末日审判时,上帝就会根据自己的公义标准进行审判,人类要为自己所犯的罪过承担责任。这种审判说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思想,而林语堂就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

在小说《风声鹤唳》中,作者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残酷杀戮的罪恶行径,“我们现在有必要解释人类的善行和恶行,一切宗教和哲学都主张人心恶念的存在,宗教假设魔鬼,因为魔鬼对宗教和上帝一样重要,”,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语堂对于基督教教义的信仰。他把人类所犯的罪恶归因于人性中罪恶的种子,甚至认为这种罪恶的存在是正常的现象。

在林语堂的幻想作品《奇岛》中,林语堂为抢夺情人杀死土著的欧克色斯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水上审判”,化解了殖民者和土著之间即将爆发的一场冲突。后来共和国还是将一枚勋章发给了欧克瑟斯的妻子来纪念这位老兵。这种情节其实反映了林语堂的基督情怀。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罪,而且有罪者应该受到世俗法律的惩罚,但是基督教又是很尊重个体的生命。上帝怜悯有罪的人,他们更需要上帝的救赎,也离上帝最近。是的,只有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我们要弄清楚人需要什么,人怎样才能幸福快乐,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去确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去追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活得更加美好。这种思想正体现了基督教尊重个人,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3、经过基督教过滤后的宗教思想

林语堂的作品还反映了道家、儒家、佛教等其他宗教文化,但是这些宗教早已不是本来的面貌,是经过基督教改装后的宗教。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林语堂笔下的中国文化是失真的,他谈儒家,谈中国文化,总觉得中间隔着一点什么,好像是在原来事物的表面涂上一层釉彩似的。其实,这是林语堂用西方人的眼光在看待中国的文化。这种宗教思想是经过基督文化过滤后的宗教思想。

三、结语

基督教对林语堂的影响非常之大,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基基督文化的影子。而起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价值和终极意义,都在寻找自己的灵魂归宿,最终的信仰。在他对基督教的艰难的认识和梳理的过程中,他也详细地考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仔细研究了儒道佛等宗教思想。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正是他的思想认识的最真实的写照。所以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基督教文化非常显著。他对基督教教义和价值观的认同,对基督教仪式的描写,对主人公思想涂上基督的色彩,行动打上基督价值的烙印等。可见,基督教文化对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人生信仰以及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深刻了解他作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1 - 3 0 卷 [ M] . 长春:北 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自传 [M ]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91

3、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M ]. 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91

4、林语堂,八十自叙 [M]. 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91

5、林语堂. 信仰之旅[M].成都: 四川人民出 版社, 2000 .

6、林语堂. 唐人街[A ]. 林语堂名著全集: 第4 卷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 版社,1994 .

7、林语堂.赖柏英[A ]. 林语堂名著全集: 第9卷 [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林语堂上帝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120秒的“上帝”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探访林语堂故里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