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4-29张君华
张君华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其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产业转移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发展趋势,然而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因此,本文在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就我国产业转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传导效应;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崛起,世界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引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及实践热点。从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地区比较优势,找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明确产业转移发生机理,创新产业转移模式,针对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理论综述
(一)产业转移理论基础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化而来的,该理论将产业发展分成四大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且该理论注重从技术层面分析产业周期发展过程,明确了产业梯度转移发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转移发生在存在经济梯度差异的地区,包括经济梯度差异与技术梯度差异;二是产业转移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发展趋势,这为研究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
2.雁行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张在不同国家间实现动态的产业转移,各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转移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主动承接具有发展比较优势、能够给本国经济带来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的优势产业,以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一个地区不仅存在地势梯度,更重要的是存在经济梯度及技术梯度,因此区域间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高经济梯度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次向低经济梯度区转移。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近年来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缩小的发展趋势,然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等方面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商务成本等上升,加之经济危机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洗礼”,东部沿海地区亟需进行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传导效应
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动力机制、区域协调机制和运行机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若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将会阻碍产业转移的步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是产业转移的核心主体,资本、技术、管理知识和企业家才能等稀缺资源要素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要素,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品牌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同时,产业转移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转出地的推力因素、转入区的拉力因素及转出地、承接地的阻力因素。在动力机制、区域协调机制、运行机制的推动下及推力因素、拉力因素、阻力因素的影响下,产业通过区域产业价值链传导和区域产业集聚传导两种方式实现转移,进而重构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传导效应图1所示。
三、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东部地区政府、企业与中西部地区政府、企业四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中西部地区只有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综观我国产业转移现状,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环境恶化问题。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如若不能得到完善处理,反而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地区间存在环境标准梯度差,东部地区转移产业重点集中在高耗能、高耗材等产业,随着产业转移的发展,会给中西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展成本问题。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从产业转移中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比较利益,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此,东部地区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选择时,往往选择绝对成本优势丧失的产业,如中西部地区盲目承接该类产业,将会进一步增加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及风险,反而会制约其发展。
三是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由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对于产业承接地而言,其承接产业转移需综合考虑该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该类产业往往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该类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若中西部地区盲目承接低附加产业,往往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反而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发展怪圈,进而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是产业冲击效应问题。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会给本地区相同或相似产业造成一定的恶性竞争,进而产生“冲击效应”甚至是“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恶性争夺、对市场份额的瓜分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地区现有产业的发展,进而难以形成上下游相互关联的产业链条,也难以形成集聚发展优势。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软环境较差,使得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不会轻易进行产业转移,限制了产业转移的速度;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延缓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与利益博弈成为产业转移的一大障碍。为此,产业转移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等,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产业转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一方面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完善产业政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二是适当放宽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准入门槛,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投资;三是优化政策环境,适当放宽鼓励类产业的发展范围,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四是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限制污染严重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建设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中部地区应根据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区域资源要素,严把产业技术关和市场准入门槛,强化承接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监管力度,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三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撑。四是完善承接载体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产业转移模式,实现区域产业的有序发展
产业转移主要包括梯度推进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两大发展模式。其中,梯度推进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形态上沿梯度方向进行的产业传递;中心辐射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和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与周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进行的传递。从我国目前产业转移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应多采用雁形转移模式、整体迁移模式、部分迁移式模式,随着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区域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地区可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强化与沿海地区政府及企业间的合作,发挥本地园区载体优势及沿海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实现产业转移的有序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目的在于通过产业转移或承接带来更大的市场、更明显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相比沿海地区要落后,但其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生态等特色禀赋方面。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区域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注重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实现与沿海地区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
(五)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力度,为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着力培养承接产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技术人才的创新带动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创新引才模式,着力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此外,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强化企业与高校间的战略合作,提高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以福建为例[D].厦门大学,2008.
[2]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09).
[3]娄晓黎.地域梯级分工模型与产业区域转移的空间机制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07).
[4]姚建华、陈莉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评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5]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04).
(作者单位:陕西东西部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