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称奇一“帝羓”

2013-04-29

文史月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官制先帝辽国

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的洗礼和荡涤,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消亡,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据专家考证,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由以下六大部分演化而来:一、匈奴部分,二、东胡部分,三、突厥部分,四、通古斯部分,五、羌藏部分,六、回鹘。这些游牧民族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式,无论是在皇位的传承上,还是在国家治理上,都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源自东胡的契丹族的二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第二个儿子,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主要是因为耶律阿保机喜欢长子耶律倍,而他的老妈述律平喜欢小儿子李胡,折中的结果,是他这个二儿子继承了皇位。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后妃群体中,述律平可能是最强悍的一个。此人为了打击政敌,不惜亲自挥刀,剁掉了自己的一只手。

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扶立二儿子耶律德光登上皇位后,为了铲除异己,述律平把那些与她意见不合的元老重臣们召来,问他们一个“是”或“非”的问题:“你想念死去的先帝吗?”

如果回答“不想”,会被以“大不敬”的罪名绑缚刑场开刀问斩;如果回答“想”,同样也会绑缚刑场开刀问斩。因为,按照述律平的最终解释,你既然非常想念已经死去的先帝,就不能不满足你这个强烈的愿望,想办法送你去阴间与先帝见面。

靠着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述律平杀掉了一大批元老重臣。

直到有一天,她想杀掉一位名叫赵思温的大将军时,被这位赵大将军当场反问:“已经死去的先帝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太后您了,您想必也思念先帝,为什么不能以身殉夫呢?”

述律平不愧是女中豪杰,一咬牙一跺脚说:“我本来是想殉夫的,但儿女幼弱,国家无主,我暂时不能陪先帝于地下。为了表明我的思念,我先砍掉我的一只手,让它代我阴间去侍奉先帝。”

说罢手起刀落,她真的砍掉了自己的一只手!

碰上这样强悍的母后,耶律德光的皇帝日子肯定不会过得多么舒心。两人的分歧可能既有政治理念上的,也有感情上的。“老娘可以不让大哥接班,是不是也可以在她不高兴的时候废掉我?!”这个问题如影随形地萦绕在二代皇帝耶律德光的心理,并且严重影响到他治理国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耶律德光喜欢给人当爹。936年,44岁的石敬瑭尊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灭掉后唐之后,他这个当“爹”的立44岁的儿子石敬瑭为皇帝,建立了后晋。

通过援助石敬瑭,耶律德光轻松得到了幽云十六州。

可是,石敬瑭去世后,其兄石敬儒之子石重贵得位,不愿意叫耶律德光爷爷,只愿意称臣,耶律德光大怒,领兵南下,灭了后晋。

耶律德光还想要更多的土地,他想成为中原的皇帝。

在这个问题上,述律平并不赞成儿子的主张,她有雄心,但更冷静。她认为入主中原并不能给契丹带来真正的好处。她告诫耶律德光说:“就算我们得到汉地,也是难以久住的,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之变,只怕是后悔也来不及。”

不幸言中。

946年,耶律德光攻入后晋首都大梁后,后晋的一位大将军刘知远受部将推戴,在晋阳称帝。

还是在耶律德光将要发兵南侵但尚未动身之际,刘知远就已经接受部下郭威“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的建议,养兵备战,准备对付契丹。

得知刘知远勒兵身后的消息,在政治上并不糊涂的耶律德光心里隐隐地把刘知远当成了平生未遇的大敌。

虽然生长在朔北沙漠,但耶律德光对中华文化也有了解,他不禁想起了孟老夫子的一句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偏偏手下人又不给他争气。那些吃足了牛羊肉,三天不碰女人就憋得发慌的契丹骑兵,“四处剽掠,奸淫妇女”,搞得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

外有刘知远大兵虎视眈眈,内有老百姓打麻雀战——不断杀死四处奸淫妇女的小股辽兵,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耶律德光被逼无奈,仓皇而返。

公元947年4月,耶律德光下令从中原撤退。临行前,他对左右说:“我没想到中原人如此难以制服。”

一路上,不断有坏消息传来,耶律德光的火气越来越大。他染上了一种热疾,再加上纵欲过度,走到一处名叫杀胡林(又作杀虎岭)的地方时,耶律德光再也支撑不住了。这位领兵灭了两个中原王朝的大辽国皇帝反复念叨着“刘知远灭,刘知远灭”,口吐鲜血而死。死时46岁。

得知耶律德光的死讯,述律平神色平静,说:“等到事态平复之后,我再为皇帝举行葬礼。”

由于述律平“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出现了本文正文开始前的介绍,耶律德光被做成羓,运回了上京。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二代皇帝中,耶律德光实在是一个具有超前理念的人,他的“超前”主要表现在他的“一国两制”的设计与实践上。

这里所说的“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官制”。看过金庸小说的朋友们想必还记得,《天龙八部》中,萧峰被辽国皇帝任命为“南院大王”,这个南院大王,就是耶律德光的创造。

石敬瑭主动献上幽云十六州,辽国不仅获得大片土地,还获得了大量汉族的人口,此前一直只有单一民族的契丹境内突然诸族同处。于是,耶律德光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得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耶律德光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所谓“北面官制”(北面官),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之所以成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尚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办公的地点,所以叫做北面官。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由于南面官办公的营帐在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被称为南面官,而不是像金庸他老人家在《天龙八部》中说的那样,在远离辽国首都几百里的南方办公。

南面官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

耶律德光的第二个“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政制”。为了体现分而治之的理念,在地方管理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分别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采用部族制,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汉人和渤海人采用唐朝时的州县制。

耶律德光的第三个“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他的大哥耶律倍没有继承了皇位,但在耶律德光继承皇位之前,耶律倍就已经被老爸耶律阿保机封为渤海国国王。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耶律德光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渤海国的行政制度。他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建立自己的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耶律倍走后,耶律德光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猜你喜欢

官制先帝辽国
不卑不亢,言辞传情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神智体”里奥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