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斗原本是英才

2013-04-29

文史月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阿斗刘禅三国志

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开国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要面对这样的一个困境。

刘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刘禅。

且看南北朝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实。

刘备在小沛大败之时,受曹操、吕布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数岁”的刘禅没人管了,只好自己逃跑。他跟着人流来到汉中,被人贩子卖了。

买他的是逃乱来到汉中的扶风富豪刘括。刘禅被买来,给刘括做书童。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良家子”,就把刘禅收为义子,还给他娶了媳妇,刘禅还生了一个儿子。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得到益州,派部下简将军去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得到刘备寻子的消息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侃侃而谈,一一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曾做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青年,就是当年赵云包在怀里的阿斗。

“从王子到贫儿”,这个看似在戏台上才存在的大起大落,和做书童、义子的经历,让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学会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相父”诸葛亮共事。

刘禅即位伊始,面对的就是非常强势的宰相诸葛亮,无论年龄还是治国经验,都要比他强,甚至连他的父亲刘备都说,诸葛亮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面对此情此景,刘禅既不“武大郎开店”,也不想方设法掣肘诸葛亮,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了“清静无为”。

老子说,无为无不为。用全面、全局、系统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从《出师表》中读出诸葛亮的“忠”,从“六出祁山”中看到诸葛亮的“勇”,从子虚乌有的“空城计”中杜撰出诸葛亮的“智”,但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观察与思考,联系起来看,立体地看,我们会发现,刘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纵观刘禅四十多年的皇帝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但是,他又是有所作为的,他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将蜀汉政权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显然,诸葛亮并未牢记自己的臣子身份。从好的一面来讲,他果然以刘备的重托为己任,将刘禅当做自己的儿子一般对待;从坏的一面来讲,他拥兵自重,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忘了自己的本分。只是刘备从举兵起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努力塑造着自己的仁者爱人的形象,全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尊卑关系,在他周围建构了一个强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浓郁的道德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爱惜自己名誉如同爱惜自己生命的诸葛亮是轻易不敢反其道而行之,篡夺他与刘备一起打下来的江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去的刘备的灵魂与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的肉体的死亡而消亡。

对比一下曹操及其子孙后代的遭遇,就更清楚了。曹氏以篡位得天下,在其国内弥漫着“天下唯有力者便可取之”的文化氛围,一但曹氏家族力量不足以镇服群下时,就会有有力者觊觎其天下,于是司马氏又篡其位。

于是,诸葛亮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年刘禅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缩身为尺,将诸葛亮当做父亲一般尊重,使得三国之中最弱的蜀国——刘备去世之时,蜀国兵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人才乏陈可数,疆域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再加上刘备属于“个人魅力型统治”,并没有给阿斗留下“硬实力”,众人追随他,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现在他去世了,阿斗从表面上看是继承了大统,但他一无战功,二无人气,又凭什么来要求先帝手下的众多能臣骁将听从他的指挥呢?——在这种情况下,延续了四十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63年,曹魏大举攻蜀。刘禅知道自己国家无力抵抗,为百姓计,采取了投降的上策。投降,百姓可安,群臣可保,唯一的赌注,是刘禅自己的性命。《三国志》中说刘禅投降时,没有把自己当做亡国之君,颇有骨气,甚至连敌方诸臣都不免赞叹。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因此,他嘴称“此间乐,不思蜀”,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正像周寿昌《三国志集解》中评价阿斗时所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

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阿斗刘禅三国志
莫嚣张
刘禅顺:独酌
阿斗来到我身边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阿斗“乐不思蜀”?原来心中自有计量
立夏烧“野米饭”的由来
刘禅北伐
我心中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