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2013-04-29彭金明
彭金明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整个中学阶段所选三百多篇文章已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阅读渴求。课外阅读成了中学生必不可少的营养美餐。无论是启迪智慧,提升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视为每个语文老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中考、高考所选阅读篇目均来自课外,提升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显得更加必要。以下是笔者就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管窥之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不乐意读,那效果不堪设想。阅读的兴趣可分为直接阅读兴趣和间接阅读兴趣。直接阅读兴趣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而间接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活动目的、任务引起的兴趣。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称为“杰克现象”的,是说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埋怨他过分地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纸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能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老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常抱怨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采,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教师也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外,学生爱不释手,一旦选入课文内,就了无情趣。“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这是中学生常见的阅读心态。
其实,教师对学生这种阅读的心态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引导得法,“课外的海明威”并不可怕,通过引导,课外阅读必定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当然主要还是一个兴趣培养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第一步,放手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直接阅读,教师不提什么要求,只推荐有趣的读物,以增强阅读的指向性,放手让学生进入,老师不要奢望阅读效果的立竿见影。如果有些学生观望,教师还可以讲些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第二步,问题驱动。教师可以采用设悬念的形式,使学生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出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而少游又是如何对出下联的呢?比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王安石这“老太师”对苏轼所提的:“如意君安在否?”之类的问题,如何能够随问随答呢?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为何被雷声吓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死前为何总竖起一个指头,迟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呢?教师通过类似这些有趣问题的提出,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这样,阅读者不仅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记忆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可以对材料的形式、内容、意义进行探索,达到克服凭兴趣出发毫无目的的阅读心境。即便阅读到一定难度、不合自己口味的读物,也能坚持下去,既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又使学生的阅读面增宽,同时吸收了各种知识营养。
第三步,开展竞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竞赛,如:(1)讲故事;(2)阅读各种文体;(3)办手抄报;(4)出墙报、橱窗;(5)作文;(6)演讲等等。竞赛富有刺激与挑战,会使学生热心投入,也可以让一些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强,演讲能力强的同学脱颖而出。
二、要顾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生有了兴趣阅读,教师在顾及年龄、心理特点的同时,适当加强一点阅读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效果。初中生,半懂事、半不懂事;半儿童、半成人;半自觉、半盲目。在观察复杂事物时往往不能看出其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正处在一个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老师可以向初一的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或其他有故事情节的读物;对初二学生,可推荐些名人传记、青年修养、政治和科普读物;对初三学生,可推荐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的选本,还可适当推荐一些评论性文章。高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日趋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思维更具概括性、辩证性,扩散思维活跃,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些哲学论文,美学论文以及一些文艺评论方面的文章,为参加高考及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做准备。高校学生最需要的是具有从说明议论性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选择读物都必须以现代文为主。
三、要结合课文开展课外阅读
课内学节选部分,课外读全篇(部);课内学了同一作者的部分作品,课外读更多作品;课内学的是有关的评论性文章,课外则读具体作品。既丰富了课外阅读,又反哺了课内阅读。比如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水浒传》;学《人生的境界》,读《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学《诉肺腑》读《红楼梦》等等。为了加深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学生是会乐意地去进行拓展阅读的。
四、要顾及学生的阅读时间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真正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语文老师应适当空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视野,调剂学生学习。没有时间阅读,再有趣味的读物也枉然。
学生如果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渴望阅读,又有老师指导、组织,且有时间去读,那么课外阅读对他们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他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