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鸿门宴》中的“步走”

2013-04-29余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训诂鸿门宴

摘 要: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鸿门宴》一文中的“步走”一词的意思,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在此,笔者阐述自己对该词意思的看法,认为“步走”应是表示“徒步快走”,可引申为“徒步逃走”,且其语境多是在没有车马等工具可依的恶劣或特殊情况下。并提出相关的佐证,以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步走 训诂 《鸿门宴》

《史记》中的《鸿门宴》一篇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它也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板块。《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其中,对“步走”一词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众说纷纭。现笔者将几种主要的观点罗列如下,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关于“步走”之意的几家说法

关于“步走”释义的争论,可以追溯到明人董、徐之辨。明人董份将“步”释为“徒步”,但同时也提出疑问:“当时鸿门之宴必有禁卫之士诃讯出入,沛公恐不能辄自逃酒。且疾走二十里亦已移时,沛公、良、侩三人俱出良久,羽在内何为竟不一问,而在外竟无一人为羽之耳目者。矧范增欲击沛公,惟恐失之,岂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徐光浮则认为:“汉祖脱身至军,浔阳疑之固当。然观史记叙汉人饮,中坐多有更衣或如厕竟去,而主人不知者。意当时之饮与今少异,又间有良骏行四十里而酒杯犹温者,汉祖之能,得此力也。其所云‘步走,或史迁误。”鉴于两人的争论,后人开始对“步走”做出不同解释。

1.“步走”释为“徒步逃走”或“徒步快走”。“步”作“徒步”解。这是最普遍的解释。《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苏教版《教师用书》等都将其释为“徒步逃走”。《中等师范古诗文注释评析》(刘宝泰主编,延边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师用书》等则解释为“徒步快走”。

2.“步走”为“跟着逃走、跑步跟随”。“步”作“跟随”解。韩兆琦、尹黎云、孙步灜、文世敏、刘景春都持这种看法。

3.“步走”即“陆走”,为“从陆上小路逃跑”。陈崇凯、李富刚、胡竹安等支持这种观点。

除了以上三种较为普遍的解释外,还有一些学者另立新说。邓汉平先生认为“步”为“重足”,“步走”即“袭走”,指“马快跑时两前足重行,后两足合走,如人以两足行貌”。江从皋先生则认为“步”释为“行”,“行”可释为“奔”,而“奔”有“逃跑”之意,因此“步”可释为“逃跑”,“步走”即“逃跑”意,同时,“独”不是“独自”的意思,而是表“仅仅”意,“仅仅骑马逃走”,表示沛公当时是迫于无奈。李济源先生则认为,“步走”具有偏义性,“步”为“走”,“走”为“跑”,两者都能与“马”组合,释为“快马逃跑”。

二、“步走”应作“徒步快走”,这里引申为“徒步逃走”

笔者较为同意第一种说法,即“步走”仍应作“徒步快走”解,在这里引申为“徒步逃走”。其余说法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都不太确切自然。通过语料调查,笔者发现,在古籍中“步走”的使用频率虽不太频繁,但也有不少,现列举部分如下:

(1)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史记》)

(2)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三国志》)

(3)久言笑则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息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沈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全上古三代文》)

(4)日入酉,落照残霞不长久。林间宿鸟乱分飞,路上归人争步走。(《全唐五代词》)

(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6)王权在淮西,每日只打锣,未尝得接战。我辈皆是马军,却使我弃马步走过江,如今已无马,我辈不会步走厮杀。(《三朝北盟会编(汇编本)》)

(7)过其前,因揽之裹足。有顷,不复痛,试起,步走如故,经宿方及丰州界。(《太平广记》)

(8)那官员每清闲好事的,换了便中便衣,带了一两个管家长班出来,步走游看,收买好东西旧物事。(《二刻拍案惊奇》)

(9)拱出无边功名赛,我直待要步走上蓬莱。神游八表,眼高四海,其乐无涯。(《全元曲》)

(10)渐渐的卖了马骑驴,卖了驴步走,熬枯受淡,度过日子。岂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终是没有来路。(《醒世恒言》)

显然,在第1例中,即《史记》中的另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当时伍子胥和胜是没有骑马的,故将“步走”释为“袭走”或“快马逃走”显然不当。而如果释为“跟着逃跑”,在上述例子中也都解释不通。若释为“从小路逃跑”,这跟下文的“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未免有重复之嫌。至于将“步”释为“逃跑”,则犯了主观臆测的错误。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等大型语文辞书,并未有将“步”释为“逃跑”的条目,在古籍文献中也难以找到相关的例子来证明。因此,笔者认为,“步走”仍应作“徒步快走”解,在这里引申为“徒步逃走”。

从字义上讲,“步”,《说文》:“步,行也,”即“行走,用脚走”。“走”,《说文》:“走,趋也”,即“奔跑、疾行”。《尚书纂传·卷七》:“车马曰驰,步走曰走。”《楚辞集解》“步谓缓步徐行也,或曰,车马曰步,舟船曰游。步谓步走,无徐行义。”《广博物志》:“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步走”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步”虽有“行走”意,但已做“走”的修饰语,强调“走”的方式是“徒步”。而“走”在“战败或情形危急”等语境中可引申为“逃走”。如“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史记·项羽本纪》)、“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走”都是作“逃走”解。因此,“步走”也可引申为“徒步逃走”。而在《鸿门宴》中,范增欲杀沛公,沛公在席间已感到形势紧张,生命危在旦夕,因此采用金蝉脱壳之计,“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在这样的语境中“步走”释为“徒步逃走”更为恰当。

其实,“步走”表“徒步快走,徒步逃走”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已经做了收录。【步走】①徒步逃走。《史记·伍子胥列传》:“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唐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煕六年》:“毅兵大败,弃船,以数百人步走,余众皆为循所虏。”②徒步快走。明沈德潜《野获篇·外国·西域记》:“有善步者,日可行二三百里。”另外,我们可以看出,“步走”出现的语境多是强调没有车马等工具可依的恶劣或特殊情况,或是必须弃弓马,或是被人追杀,命在旦夕。

至于董、徐之辨,其实清人已有解释。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写道:“余所疑者鸿门、霸上之里数不合耳。里数定,则时之久暂可知矣。当日沛公借如厕得出,与良、哙数语即去,为时元不甚久。而古人饮酒与今殊,宁以出外为嫌。车骑犹在,更复何猜?况羽已使陈平召之,何尝竟置不问。若论禁卫诃讯,则彼尚不能御樊哙之人,乌能止沛公之出乎?度至军乃入,亦约略之词,想张良必只度其追不可及而即入焉。壮士步走数十里,固事之常,不得以史公为误也。”对于霸上和鸿门之间的距离,东汉学者应劭就曾提出疑问:“霸上在长安东三十里,古曰滋水,秦缪更名曰霸。霸上者,霸水上也。东至霸城十里,即芷阳也。文帝之霸陵也,戏下。戏水下也,在新豊东北三十里。又东北十七里为鸿门,又十三里为戏水。两军相屯,自鸿门至新豊十七里。新豊西五十五里为霸城,又十里为霸水,相去计七十七里。若伯之夜驰夜去,则一百五十四里矣。沛公且日往谢,亦七十七里矣。今曰相去四十里,间道二十里者,何也?”究竟霸上和鸿门之间的距离有多远,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并未进行查证。但是梁玉绳所说的其他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在宴会中客人中途离开去“如厕、更衣”的现象,在汉代还是常见的。

(11)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余。陈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余起如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2)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灌夫曰:“今日斩头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3)师古曰:“古者延宾必有更衣之处也。”(《汉书》)

综上所述,“步走”表“徒步快走,徒步逃走”义是毋庸置疑的,在《鸿门宴》中当表“徒步逃走”义。然而,仔细观察上述所举例子,我们会发现,在(8)(9)(10)例中,“步走”不应作“徒步快走”解,而是应该表“徒步行走”的意思。关于该点,南开大学白云先生在其《“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一文中对“走”字词义演变做了详细而充足的论证,其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元明清时期,“走”表“行走”义已经发展成为其基本义。因此,在元明清的语料中,“步走”有表“徒步行走”的意思,其语境也大多较为平和,并不那么紧张。

以上便是笔者的粗略见解。限于学力,臆解如此,望有识诸公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江从皋.说《鸿门宴》“沛公……步走”之“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2]李济源.也谈“步走”和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J].娄底师专学报,1990,(3).

[3]刘景春.沛公“与樊哙……步走”辨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4]邓汉平.“步走”试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2).

[5]蔡惠瑛.释“步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

[6]陈崇凯.“步走”、“径道”与“步道”[J].语文教学通讯,1983,(11).

[7]孙步瀛,文世敏.也谈“步走”、“径道”与“步道”——与陈崇凯同志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1984,(5).

[8]白云.“走”词义系统的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9][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余樟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训诂鸿门宴
鸿门宴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