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价值观

2013-04-29刘紫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天人合一新媒体

刘紫煜

摘要:

新媒体的发展为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仍需坚持“美”的核心观念,艺术创作应以“人本观念”为出发点,寻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艺术作品应着力体现世间“美”的核心价值,倡导积极向上的艺术态度;艺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内心的沟通,鉴赏是“发现”,也是“感悟”和“再造美”的过程。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更应作为“美”的星宿闪耀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银河中。

关键词:天人合一;新媒体;美;艺术价值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是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增设的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核心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美美与共”则源自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特别指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强调的是就一种和谐的艺术环境,艺术家用独特的思维与技法表现着世间万物的“美”,并用“美”的态度欣赏、交流、传承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与核心价值。这一理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观的诠释,同时也鼓舞了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

新媒体的出现为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搭建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同时也为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受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强,受众的欣赏水平、艺术求知欲也越来越高,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广大受众的社会价值观,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为了现今艺术创作与传播中应该思考的话题。

一、艺术创作是“人”的创作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艺术创作也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途经。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本主义的思想被推崇到了主体地位,社会中的个体不再是专制统治者和神灵的附属体;现今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人”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艺术家的创作与其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是社会中人的情感的传达。新媒体时代造就了综合艺术发展,电影、电视领域的艺术创作逐渐成为观众生活的一部分。创作中,或是反映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或是表现创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或是构思出虚幻的理想境界,都离不开现实存在的人情世故,都联系着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下热播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上映十天内票房已突破3亿,影片让无数正在打拼的年轻人从屏幕的另一面看到了现实中的自我。从导演到演员也都从所饰演的角色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整部影片都传达着积极、勇敢、坚持的正能量。再如曾在中国各大卫视热播,并屡获奖项的电视连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以反映小人物的情感为主线,探讨了当代都市家庭的婆媳关系,以及拥有新式婚恋观的“80后”适婚年轻人的婚姻故事。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同样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观众在观赏时感受到了与现实社会相对接的诸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版后在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热播,更说明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可以跨越语言和地域的距离相连结。因此,艺术创作的核心是社会中的“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今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关键思路。

当下新媒体环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电影、电视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更为艺术家的才思泉涌提供了全面的表现手段。就拿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来说,从当初的文学创作、到1982年版电视剧的突破,再到现今多版本电视剧翻拍中的计算机特技运用,都是在忠于原著中场景、人物的同时,为创造更高艺术价值所做的努力。艺术的创作离不开表现技法,更重要的还应是创作思路,一部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之所以能博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无不是因为观众在情感的深处感受到了愉悦和共鸣,从作品中体会自我的内心激荡,同时,创作者也必然随着作品的创作传达出核心价值、思想情感,与观众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意识层面的联络、沟通。可见,从创作者创作艺术作品开始,每个环节都是“人”参与的环节,艺术作品也一定是“人的创作”、“为人的创作”。

二、艺术作品是“美”的诠释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艺术作品中的“美”既包括作品本身散发出的直观的“美”,也包括作品背后蕴含的“美”的哲理。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天人合一”是审美价值的最高境界,艺术是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融合;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注重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于是我们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看到了雍容华贵,从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听到了悲凉凄切,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间领略出了超脱的风韵;同时,我们的灵魂也无数次驻足于《梅杜萨之筏》的痛苦呻吟间,无数次游走在《日出·印象》那婉约朦胧的晨光下,无数次被《蒙娜丽莎》那妩媚而神秘的微笑所折服。

传统美学造就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至今仍在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而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无不依托着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势,从作品的构思到效果的实现也处处体现着“美”的核心,“善”的精髓,也悄无声息地推进着社会的转型和当代人思想观念的前进。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震动”的不仅是中国电影界,更震撼了每一位国人的心灵,一场地震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的信念,平凡的人物、普通的表现技法传达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向善的社会价值,堪称一部悸动心灵的史诗。又如,电视剧作品中,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每部作品的出现都在现今社会上掀起一股“青春励志风”,虽属都市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但作品丝毫不减其教育价值与正能量的释放,让都市中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看到了奋斗中的自己,激起拼搏向上的动力。“青春三部曲”摆脱了荧屏上曾一度泛滥的“悲苦情感”,倡导积极、乐观、坚强的理想生活态度,《奋斗》标榜出“奋斗也要苦中作乐”的主题,《我的青春谁做主》从两代人的观点碰撞出“青春没有对错,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的价值能量,《北京青年》呐喊出的“不苟活,勇敢逐梦”的口号更是让浮躁迷惘的现实社会多了一分奋勇向上的动能。

电影、电视的普及为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同时也担负着“美育”等多重社会功能。作为综合艺术,视听兼备的功能相比起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普及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观众接受艺术作品来说也更为全面和容易,因此电影电视艺术作品比传统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如今,可能不会再有太多的人去静静冥想《蒙娜丽莎》那唤醒一个时代的微笑,但绝对有一大批人会在他们仅有的空闲时间里打开电视机、走进电影院。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作品更应以“美”的价值实现其独特的魅力,以“美”态度引导社会的前进,以“美”的内涵去感化和激励一代新人。

三、艺术鉴赏是 “寻找”、“顿悟”、“再造美”的过程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从一幅画作里看到作者清高孤傲的一生,或是当我们坐在震撼的影院中感受几十分钟后内心深处的灵魂慰藉,艺术作品给予我们的是精神上的超脱和穿越。当我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奔向艺术的热浪,载着满满的感悟重返现实的生活,怀揣着满满的热情去继续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艺术的鉴赏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间和物质的精神之旅。艺术家赋予了艺术作品“美”的灵魂,艺术鉴赏者只有将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尽可能地理解为自我的价值评判,方才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生命”。

艺术鉴赏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因而个体的主观理解能力、审美取向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所积累的经验阅历都对于艺术的鉴赏有着差异性的影响,“少年莫漫清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说的便是这一道理。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接受的差异性仍然存在,如经典名著《红楼梦》近年来被翻拍出新版电视连续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掀起了一股“红学热”,观众对于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是褒贬不一,这主要源于不同观众在忠于原文学名著之上所产生的“期待视野”不同,对于翻拍效果与观众内心的期待效果所呈现出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某种满足,当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内心与艺术家创作初衷相连结的某种意向时,艺术鉴赏的魅力方才发挥到极致,观众在作品鉴赏后也将无意识地携着从作品中共鸣出的“美”,去继续创作新的“美”,这种“美”则超越了固化在作品中的某种情感,而是渗透在其生活经历中的点滴,同时也造就了艺术创作“无所为而为”的超脱境界。

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超越物质和世俗的“审美无功利”,艺术作品在反应真实自然界的同时也诠释着人类精神的精华,它是纯粹的精神形态,也是艺术家与鉴赏者情感交流的纽带。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为艺术的生长环境增添了更多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为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的研究课题,但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对待艺术价值的态度,对待“美”的态度;它像看不见的灵魂一样驱动着整个社会的审美环境,它也像无形的手在掌控和引领着社会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的价值认同,未来的艺术价值离不开传承多年的美学祭奠,同样离不开作为新生力量出现的新媒体艺术的“美”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德胜.20世纪中国美学:问题与个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万庆华.艺术鉴赏——体系与理论架构[M].2012

[5]仲呈祥.“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北京国际电影节感言[N].光明日报, 2013-4-22

[6]陈响园,李丹超.人性回归——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突围[J].现代传播,2013(0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天人合一新媒体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