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乡愁》后的反思
2013-04-29刘如琴
刘如琴
摘 要:《乡愁》是一首很美的现代小诗,所以要努力把课堂营建成一个“美”的时空,美的诗、美的课、美的学,师生沟通进行一次美的旅程,进入一个美的境界。为此,教师充分、细致地钻研教材,对各种教学素材恰当取舍,按照五环导学巧妙组合,有效激发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巩固的热情;追求美感,力求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图片精挑细选,图片既要美,还要吻合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对色彩处理做到清新、清晰。
关键词:课堂;教学反思;乡愁
课堂机智十分重要,因为课堂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为此我努力做到沉著、冷静,当声音播放出现故障时,我当即清唱《乡愁》,并引导学生一同哼唱。因为很少和学生一同唱歌,所以这一来,学生热情高涨,效果可能比听音频反而更好了,这种课堂上方法得当的适时调控,表现了较好的课堂驾驭与应变能力。
课堂主题色彩鲜明,乡愁之浓,诗情之美得到较好演绎;课堂主体特色鲜明,体现了“生本课堂观”。如,学生“诗意解说”乡愁,符合诗歌的诗化语言特点,“外(读,感)—内(品、悟)—外(表达)”的思维线索,使学生实现了由物化的文本诗句到情感、态度、审美观念的内化;该环节为学生铺路搭桥上下了巧工夫,一是将关于乡愁的古诗句巧妙嵌入新的句式,使学生化古为今,表达情思,二是结合诗歌借助意象表情寓意的特点,给出精美范例,使学生理解轻松,表达顺畅,使教学臻于“风行水面,自然成纹”的妙境。各环节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堂课如登高山赏风景,如步旋梯螺旋上升,又如给画布着色,层层渲染,愈往后,色彩愈浓,韵味愈出。
课堂形式灵活而不显花哨,各形式适值其用。听、唱、读、说、写、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感官,锻炼了学生多维的学习思维。学生跟着老师和着节拍唱歌;诗歌以“读”切入当是不变的定律,指导得法,示范性强,形式得当,立见实效;品析小诗,高屋建瓴,抓住了要害,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说,形式多样,有句子的仿写,有根据诗句,对PPT画面进行想象、补白,写故事;拓展阅读,开阔了学生阅读视野、情感域度。如果说“情景示标—自主质疑—合作研学—展示激学”四环节是课堂的渐入渐深,臻于佳境,那么“自评自省”则是走出佳境时的回望回味,“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意味大抵就是如此吧。
现在静静思考那堂课,我觉得对自己学生精彩表现的激励性评价做得不够,特别对小组互评、生生砥砺方面,我无甚体现。究其原因,是我的“师本课堂”意识还牢牢地盘踞在思想深处:总是想,我一定要上完这堂课,一定要按时结束,一定要少说,更要避免节外生枝……想的都是教师自己。自然地,对学生激励、深入的引导,对学生情绪的有效把控、因势利导就无心顾及了。现在想来,如果我放下那些“师本”顾虑,唯激励学生、学生学习为首要,比如,激励学生当堂成诵,集体背诵,甚至登台“表演诵”,则能掀起课堂声浪、情浪高潮,课堂教学效率会更佳。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惠民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