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走进心灵才有真情

2013-04-29王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7期

摘 要:朱永新老师说,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没有阅读丰厚的积淀就没有写作灵感的迸发,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让课内阅读走进学生内心,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笔下的世界,内心的世界的表达就自然流畅。本文就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入手,寻找课堂教学阅读的方法,感悟收获,带动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教学阅读 方法实践 阅读收获 真情个性

省培训专家赵志伟老师说: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的确,语文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用几条规律就可以概括的,它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景和内涵;语文阅读不是那种可以用什么样的答题模式来一言以蔽之的,它有着实际运用的灵活转化迁移……非拿科学化来套语文,是对语文最大的伤害。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总是这样的情景——老师,阅读题怎么答,有哪些方面的规律?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学了半天,学它的什么呢?文言文也是这一套,就是背诵名句,会翻译……诸如此类,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寻找概括总结,然后教给学生。这应该就叫科学化吧。于是,学生不管读没读懂,理解不理解,都会依照这些“规律”诌上几句,用上那么几个“专用名词”,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很规范。但细细看来,全是些“假大空”。

阅读呢?也是如此。如何真正不去戕害?

新教育的实践者朱永新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使精神成长呢?

以笔者自身的两堂课来说,阅读,只有走进心灵才有真情,才有精神的收获。

一、《长恨歌》

在学习完基本的内容并赏析完诗歌的手法之后,笔者问学生,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很普通——赞美爱情,同情李杨,批判荒淫误国,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按照这样的理解,笔者按通常的思路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然后强调:必须为你的说法寻找到依据,分析出来,否则不成立。整个寻找分析进行了两节课,学生所找的依据几乎涉及到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同一句话会有相反的理解。比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因为“苦”字体现了相爱之人痛感甜蜜时光流逝之快,痛感时光飞逝又说明很珍惜两人相处,自然表明了感情之深;再说,贵为皇帝的李隆基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能够在日理万机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此珍惜相处,感到“苦”,实在是情动于中,爱情薄发。而有的又认为这正是李隆基荒淫的体现,作为君王却不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不是“苦”于上天给他充足的时间来考虑社稷苍生,而是“苦”于儿女私情之春宵,足见其荒淫;再加上不早朝,这更意味着重色不重国。

在讨论时笔者基本不加入自己的看法,任凭学生去辩驳,为了更好地引导,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李杨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长恨歌,恨谁?谁恨?为什么恨?歌,是歌颂,是悲歌,还是歌吟?于是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比如李隆基曾经爱过的梅妃,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体现出的情义深厚,甚至唐朝那个时代的特点……课堂非常得火热,因而争论得几乎笔者都插不进去。

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写一写你对《长恨歌》的感受。于是,有学生习作如下:

身为一国之主,为了一个女子抛却万千百姓,他是个失败的国君。对自己深爱的女子始终如一,纵然她的笑不再萦绕耳畔,纵然她的美只会在梦中舞蹈,却依旧是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恋。他是个专一的男子。

走出他们爱的挽歌,忘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放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惆怅,重新思考,究竟是政治的悲剧爱情还是爱情的政治悲剧?

我们每个人并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忘记了最初的本色,我们依旧有着多重的角色。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或者更多?在哪一刻哪一天该说哪一般的话?我们活在面具下,剥离了一层层悬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种悲剧,一种属于别人,一种属于自己。

悲剧是另一种用泪诠释人生的方式,我们无处可逃。不要忘记在爱的土壤埋下一颗虔诚的心,终有一天,纵然定义为悲剧的人生也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满溢芬芳。

——张梦迪《两种悲剧》

感叹这首爱情悲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终结了他们的爱情,葬送了大唐的盛世?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只能回答: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是的,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他们之间真挚感情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忽视了自己还有另一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丈夫,更是一位君主;她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半个国母。身居天子之位,就应当心怀苍生,红颜一笑比不上民间疾苦之声;母仪天下,就应当虚怀若谷,深明大体,辅佐丈夫治理国家。

爱情是一株太脆弱的花,并不是两人悉心照顾就能成长。它需要外界诸多因素才能茁壮成长,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韩潇《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

二、《垓下之战》

学完全文,笔者进行了如下训练:假如你是导演,要拍《垓下之战》,参照课文,你会怎样体现项羽乌江自刎的最后时刻。学生的发言一开始是比较单调的,只注重项羽本身,像什么头发散乱,脸色乌青或红涨,衣服已经破烂,手中的剑上滴着鲜血等等。笔者又依据课文进行引导,本文对项羽的刻画除了直接描写还有侧面,学生逐渐意识到项羽身后的背景,江水、残阳、天空,面前的汉军,最后甚至细化到他穿着什么风格的衣服,除了剑还能不能是一个大旗,他的嘴角,他的神色,他的目光,他身后江水的颜色,浪花翻涌的程度,他面前只有人还是也有战马……如此分析讨论下来,笔者让学生以单元主题“英雄悲歌”为话题自由写作,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感受:

什么是英雄?是成功人士吗?未必。英雄便是选择了不平凡的生命的个体,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能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英雄不需要“红巾翠袖”来“搵泪”,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晨晓的霞光中,此刻响彻天地的便是英雄悲歌。

——宋琪琛

你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你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你没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壮语”!也许有人怨你不够果敢,也许有人恨你不知用人,可我一直在为你歌唱,在为你的豪爽与悲壮高歌,这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血脉延续,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悲歌!

——马丽雅

后来,在其他文本教学解读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深入体会,自我感受,充分表达,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一气呵成有了诗歌这种激情勃发的感悟之作,让人称叹:

——写给荆轲

李海燕

谁在唱歌

变徵凄婉/羽声慷慨

破了筑的铮铮/破了离人的喉

谁在煮酒

竹叶杨梅/淋漓酣畅

醉了酒深的红/醉了寂寞的天空

谁在遥望

离别家乡/终已不顾

过了朔风易水,过了暗夜骊歌

谁在拔剑

镇定自若/奋不顾身

逐了梦想/逐了灵魂/逐了人世悲欢

谁的书,谁的剑

谁的身影那样矫健

谁的深沉,谁的决绝

谁的鲜血化为泪涟涟

谁的寂寞,谁的暗涌

谁用大笑完成一个英雄男人的涅槃

谁在与生命抗争

谁在和死亡游戏

谁还在慷慨悲歌中

握紧手中的两个字:

——执着

谁的玄鸟飞过易水

徘徊不前

谁的衣袂飘过历史

千年不变

昂首向天,剑落光闪

谁的名字成为永远未解的答案

综上,任何文本的阅读都需要学生情感的深切进入,而不是简单的理解、科学化的解读,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理解,从而超越老师的预设而有个性的生成。

阅读,不是科学化的条框解读,而是真正抓住学生的情感思维,触发学生内在的感受。走进心灵才有真情个性。

(王静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 2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