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十年语文课堂教学二三问题摭谈

2013-04-29张建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摘 要:真正的课堂,应拒绝完美。要变“教气”横行的“要我怎么样”为“学气汤汤”的“我要怎么样”。“教气”止,“学气”兴,则课堂活。教师不存在“讲不讲”的问题,关键是“讲”的时机和对内容的选择,当讲则讲。语文教师更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观照与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的关系的把握,正确处理课堂动与静的关系,能高屋建瓴地处置每一种语文学习行为,正真做到陶醉而不迷失,清醒而富感染。

关键词:语文课堂 完美与真实 学生活动与教师讲解 动与静

课改十年,回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有些认识需要重申。

一、课堂的完美与真实

见过很多课堂,设计得滴水不漏,结构严谨,课件精致,进行有序,师生“配合”良好,课堂也很热闹。总之,很“完美”。我们应该反对这种课堂,尽管笔者也一度热衷这种课堂。因为这里面“匠气”太浓,“教气”太浓,很有“作秀”的味道。

按新课程理念分析一下,这种课堂表面繁荣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足够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只是让教师牵着(或曰引着)走,亦步亦趋,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这是一种远离原生态的课堂,是一种技术化了的课堂。

真正的课堂,应拒绝完美。课堂进行应是出人意料的,许多答非所问、偏奇古怪的状况随时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对学习内容(如阅读的文本)有深刻理解,胸中有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总体目标和促进学生更快成长的理念,其它大都需要临场发挥。这时的“计划路线”往往被现实的礁石改变。就语文课而言,比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须对课文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然后你尽可设计教法,但最后发现,只有在课堂进行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教法。你觉得当时的临时举措不很完美,但你能充分感到师生间有一种东西在流动,一直向前,向前,大家彼此都觉得很美妙。这种流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学气”。“学气”大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学气”是什么呢?所谓“学气”,是相对“教气”而言的,就是让学生感到某种渴望——渴望了解,渴望参与,渴望探究,渴望解答。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阅读,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并想方设法向他人(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或合作,直到最终解决问题。总之,就是变“教气”横行的“要我怎么样”为“学气汤汤”的“我要怎么样”。“教气”止,“学气”兴,则课堂活。[1]

二、学生活动与教师讲解

新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主张在生活、活动、实践中学习,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践中很容易造成误解:课堂中只有学生的声音,教师不敢说话了。到底教师该不该讲话?该讲什么话呢?

教师当然要讲话。理论上教师不讲话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教师的话也不只限于组织性的、提问题的。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之一,首先与学生一样,有公平参与课堂的权利。其次,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的话往往是引导性的、总结性的、深化性的。第三,教师是课堂的评价者,针对学生谈话,追问、启发的话必须说,而且极为重要,这些话往往是推动课堂活动深入进行的关键因子。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话教师说得往往是少了,或是不够恰当。第四,教师的讲解性谈话也很重要。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不是对立的、排他的,二者各有所长,需优势互补。教师相对于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丰富得多,而学生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又不可能也没必要亲历探究,这时就需要教师“讲”出来。换言之,不存在“讲不讲”的问题,关键是“讲”的时机和对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讲解也很重要。比如学习新诗,就有必要讲解读诗的基本方法。很多方法是前人从多次失败中得出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能再让学生走那些弯路。

深入探讨一下,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但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和办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最好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合作甚至讲解等交往手段来促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

三、课堂的动与静

那种“告诉”式的教育创造的“静”(只有沙沙的记录声),禁锢思维,窒息创造,抹杀个性,非改不可。但改要从本质上改,不能只是改成一种只在外表上“动”起来的“热闹”。关键是思维的活跃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进行。这些,有很多时候反而表现为“静”。李镇西说:“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参予”[2],就是这个道理。尤其语文学习,更需要“静”。一个人的静静的读文本,静静的联想和想象,静静的体验。“讨论”“探究”都要在这“静”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大多的语文问题是不需所谓分组讨论和探究的。交流固不可少,但多不需那种热热闹闹的分组形式。很多教师却一味陶醉在这种“动”和热闹上,根本问题就是头脑不清醒,没有认识清楚课堂“动”与“静”的本质及辨证关系。更有甚者,抽身课堂之外,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谈论,变成了“街谈巷议”,或是就无聊的问题争执不休,结果动是动起来了,不仅没产生智慧的火花,反面促生了浮躁、浅薄、强辩之风,更加使人思想肤浅。这种陶醉就更可怕了,教师已丧失了一个组织者的最起码的作用。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就是缺少清醒的头脑,缺少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精神的本质认识。这往往是道听途说一些具体操作方法或错误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而演绎出的具体做法。语文一科的教学,尤其复杂。这就更须教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总体观照与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的关系。

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执著于某一细微小点上,而忽视对课程目标的总体观照,从而导致最终的教学偏离课程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始终抓住语言这个中心,但是应主要把作为工具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融于人文文本(指通常学生接触的课文之类,意在强调包含人文因素而已)的感受中,而不宜大量单独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反之,作为人文性的语文的学习(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文史的、审美的等人文素养的诸方面),也不能脱离语言文本(意在强调本质是语言艺术)的学习而单独进行,以防把语文课蜕变为道德说教课、政治思想课、思维训练课、与语文无密切关联的实践课、非语文问题的讨论课(或谈论、探究、圆桌会议等形式的课),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尤须深入钻研课程理论,把握其精髓,使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能够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能高屋建瓴地处理每一节课,处置每一种语文学习行为,正真做到陶醉而不迷失,清醒而富感染。

注释:

[1]张建新:《“学气”兴,则课堂活》,山东教育(中学),2006年,第4期。

[2]李镇西:《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9期。

(张建新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2562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