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的校园文明行为与培养
2013-04-29田永红李双
田永红 李双
摘 要:由于当今社会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存在,对初中生的校园形象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初中生的校园文明行为与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初中生;校园文明行为;培养
校园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主阵地,特别是中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他任何环境都无法取代的。由于初中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较之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加上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跟校园文明行为密切相关,更离不开政治老师的课堂培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初中生的校园文明行为的分析与培养,是校园形象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校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发展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校园文明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过程
知行统一观是我国文明教育的传统观念之一,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情景内,都要把人的认识水平与人的实际行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初中生的内在心理变化,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体现的是内在的心理变化,其结果只是“认知”。而真正的文明是将人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从发展观考虑,人的需求与如何实现人的需求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需求,就必需经过长期的、艰辛的劳动创造,把需求与实现需求的手段结合起来。
所以,文明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过程,这就是文明或文明行为的本质。
二、中学校园存在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目前,在中学校园这块圣洁的环境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与现代文明不协调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有:
(一)道德意识欠缺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礼仪知识,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身。中学生由于知识欠缺,做事情想问题往往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目光短浅,不讲规范,没有标准。
(二)认知与行为不协调
不能把认知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有的中学生想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则是另一套。明知自己的行为与文明礼仪规范相悖,还要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诡辩。
(三)放任不良行为习惯
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后果,就认识来说,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已养成习惯,习以为常,不愿意纠正。初中生往往只想到自己的方便和洒脱,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当然,也就不用心去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错误认知人生价值
个别中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受传统陋习的影响和惰性的支配,只求索取不讲奉献。不管干什么先算得失,只要对自己有利或有所得,不管他人利益是否受损,我行我素。
(五)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
部分青少年,自以为自己已经成人,知识丰富,获取的信息量大,懂得事多,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前辈,任何人不在话下。实际上,当代青少年大部分人想问题、做事情只凭兴趣指向,不善于识别和判断是非、好歹,善恶美丑,遇事不冷静,不能用理智战胜情感,往往因为一点小事、细节、小矛盾、小摩擦,就控制不住情绪,以致铸成大错。
三、校园文明行为的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明了自己的工作目标:教育质量的核心不仅是升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动机,培养行为
行为源于动机,动机则产生需要。我们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们的高级神经得以不断扩大。比如,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读报课,升降国旗等渠道,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二)内化观念,形成习惯
在学生中以榜样为动力,教会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拒绝“黄、赌、毒”和法轮功。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应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的穿着打扮、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对师生的发型、穿戴、言行、行为习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恰当的位置悬挂校训、校风;学风、班风;办学理念、一周一语一幽默;走廊、楼道悬挂自制的温馨提示牌等等。学校定期评选优模,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等。发现好人好事随时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鼓励,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写进乡土教材、写进作文、写进全体学生心理。我校连续多年被团县委授予优秀基层团组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发展能力,强化行为
通过形成性评价、作用性评价、实践性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和道德水平,以促使其道德行为的强化。
四、几点建议
1.学校德育工作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而真正转轨;
2.在市场经济时代,应增强学生家长的启蒙教育意识;
3.多渠道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