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实验研究
2013-04-29赵长有王信
赵长有 王信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武术是由中国古代技击格斗技术演化而成的一项兼具套路演练和攻防搏斗演练的体育运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它是锻炼身体,防治疾病和自卫的一种体育形式和方法。
(一)理论依据。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国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现实依据。小学武术教学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确定校本课程,但是小学生年龄小,时间少,加上没有规范的教材,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习武的意识不强,没有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德意志。
二、实验目标
(一)总目标:通过武术的教学使学生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心理特点,并促进其它各门学科的学习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乡土教材。
(二)具体目标
1、三年:基本前步法:弓、仆、歇、虚;手法:拳、掌、勾。
2、四年:拳术、基本套路。
3、五年:器械(刀、剑)基本套路。
4、六年:掌握简单防身术。
三、实验原则:主体性、可行性、全面性原则
四、实验对象及基本法
(一)实验对象:六年学生
(二)基本法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五、过程及措施
(一)过程
1、准备阶段:2010.11-2010.12;
2、实施阶段:2011.3-2012.7;
3、结题阶段:2012.8-2012.12。
(二)措施
1、宣传发动营造理论氛围: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要想使武术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首先得是教师是思想观念的理念,学习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各个学科学习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武术这门艺术对教育及学校各科教学、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抓普及形成全校中、高年级全员参与的局面,为创办特色学校注入活力。2000年被评为市级传统武术学校。整体参与、抓普及、以班为单位,每周两节的武术校本课,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拳术、棍术、刀术和剑法的基本方法,普及了搏击八级拳等防御技能,让学生天天训练,日日健身。
3、提高班:提高班的学生每天三点钟以后二课堂,集中训练,学习高级武术技能,为上级武术输送了大批人才:每年“六一”、新楼落成,400-500人的大型武术操表演,武艺精湛,气势磅礴,场面十分壮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入赞益。
4、设置合理的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目标:由于教材不规范,所以教学目标存在许多随意性,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不合理性,而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有着自己的特点,要反映整节课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身心特点,设置年段、年级、学期的教学目标。
5、选择教法:(1)讲解形象、趣味化。武术中的术语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将术语和动作形象化,趣味化体现在教学中。(2)采用直观教学法,多领做。示范时,放慢动作速度,由无力到有力,以便学生观察和模仿,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逐步加速至正常的动作要求。
6、将基本功编入动作组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7、追求“神似”:在教学中虽然有些动作到位了,而基本技法忽略了,这只能算是“形似”教师在动作分化期时,强调动作的劲力,精神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将精神风格的培养贯穿每个动作,这样动作演练才有气魄,才能达到练习武术的目的。
8、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学习动作的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因此,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穿插比赛和游戏,传授新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
9、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百倍,积极性及就进一步提高了。训练中,可根据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10、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少年儿童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的肯定,所以无论节日和纪念日,都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作者单位:吉林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心校)
(责任编校:合欢)